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裴李岗文化中是最早开始进行陶的烧制
大约公元前年到前年的裴李岗文化,年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多处遗址分散在河南中部。
上海博物馆文物(资料)
在裴李岗遗址,发现了曾有村落的遗迹,南部有窑穴、陶窑,西部和西北部有墓葬,而村民们的居住建筑集中在遗址的中部。有六座半地穴的居址,分圆形和方形两种,房基的直径为22米到3.8米,面积不算大。在屋内可以发现炉灶的位置,同时在硬土居住面边缘紧靠处有几个柱洞,均匀地分布着。坡状或台阶状的门道在南壁或西南壁附近。窑穴则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类,少数呈圆形小口袋形状。
河南博物院文物(资料)
裴李岗文化已经是农业为主的文化。裴李岗人磨制出带有锯齿的石镰刀石铲,用这些工具种植粟收获以后则使用带四个柱形足的石磨盘来加工。他们已经懂得烧窑制造陶器,发现的1号陶窑其结构属于横窑穴,仰韶文化的横窑穴似乎就从此发展而来。从保留下来的陶片看,裴李岗人烧制的陶属于泥质红陶,质地比较疏松,表皮很容易剥落,技术还比较低级。据测定,烧窑时的温度应该在摄氏°度到°之间。
当一个裴李岗人走完他并不太长的三四十年的人生后,亲属们就把他埋葬到墓地里,安葬时遗体仰身直肢,头向南安置。在氏族墓地发现的座墓穴都呈长方形浅竖穴,除了一座是两人合葬外,其他的都是单人葬。但死者都有随葬的陶器制品或其他物品,少的1件,多的有14件,贫与富的区别已经显现出来。裴李岗文化是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使我们对那个时期人的一生轨迹有了一种生动的想象。
河南博物院“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
磁山文化
磁山人也会烧陶,出土的陶器残片显示,他们以外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制造手工艺品,主要产品是夹砂陶,有红色的、褐色的、灰褐色的。据研究,这种陶使用陶窑技术在摄氏度到度之间烧成。
北京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文物之
农耕、饲养、渔猎、烧陶,这就是所谓“无怀氏之民”和“葛天氏之民”的生活方式。
陶器开始唱主角
这样几件陶器:釜形锥足鼎,敞口浅腹釜,小口短颈双耳罐,深腹圆底罐,深腹红顶碗。它们就是北辛文化的典型代表。
北辛文化又叫青莲岗文化,遗址在山东省滕县东南约25公里处,面积约5平方米。时间在公元前年到前年之间。这里出土的陶器有两种:陶质比较软而呈黄褐色的夹砂陶,陶质相对硬而颜色为红色和红褐色的泥质陶。它们上面的纹饰也有许多种:堆纹、压画纹、乳钉形纹、指甲纹、锥刺纹。堆纹最具特色,以几条窄短的泥条成组排列,结构出各种纹类花样。
当然也有丰富的石器出土。磨制石器有铲、刀、镰、磨盘、磨棒等,磨盘大多数元足,平面呈圆三角形。骨角牙器也不少,有镖、镞、凿、针、匕、笄、鹿角锄等。还有用蚌壳制造的铲子和镰
山东省博物馆文物(资料)
在陶器的底部发现了粟糠印痕,这说明北辛文化主要是农业经济文化,当然也还有一定比刀、用陶制的锉子和网坠等工具。
例的狩猎和采集经济。北辛文化不是孤立的,山东的滕县孟家庄、兖州王因底层、泰安大汶口底层等,都有相同类型的遗存发现。后来的大汶口文化可以直接追溯到这些遗址,可谓源远而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