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裴李岗磁山2大文化,陶器做为常用器物,

发布时间:2022/11/11 19:29:23   
治疗白癜风外用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50710/4653856.html

史前时代,由游动的生活状态向定居的生活状态转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在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人类因其定居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其创造的文化也各不相同。最能反映一个史前文化特征的因素就是生活用具,而陶器就是当时最主要的生活用具。

陶器是史前人类的常用器物,在考古学遗址中发现的数量最多,变化也比较快,最能反映出一个文化的特征。大都把陶器看作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标志,虽然目前这一说法还有争议,但陶器的出现的确体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一大进步。故陶器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间的比较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如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等就已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陶器,从其制作工艺上来看,应处在生产陶器的最初阶段。

而之后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陶器,其制作技术相对于早期文化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这两个文化的生活用具进行比较,最能反映出两者的文化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磁山文化的生活用具

磁山文化的生活用具基本上是以陶器为主。由于磁山文化的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至公元前年,比仰韶文化还要早年,因此其陶器的制作技术相对比较原始,器物种类也比较简单。

首先,从陶器的质料来看,磁山文化的陶器是以夹砂陶为主,夹云母陶与夹蚌陶也发现不少,泥质陶只占有很小的比例。河北容城上坡遗址发现的陶片均为夹砂陶,无泥质陶。三河县孟各庄磁山文化遗存发现的陶片也以粗砂陶为主。

廊坊北旺遗址以夹蚌陶居多,泥质陶占少数。而北福地遗址发现的陶片均为夹云母陶,不见泥质陶。由此可见,夹砂陶、夹云母陶以及夹蚌陶在整个磁山文化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其次,从陶器的制作技术上来看,磁山文化陶器均为手制,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有些简单的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而成,有很多器物的器形很不规整。陶器的烧制火候也比较低,如磁山遗址的细泥陶为度,夹砂陶为度,不少陶器的陶色不均匀。

最后,从器物种类上来看,磁山文化陶器的种类比较少,主要为盂、支架、钵、罐、碗、小口长颈壶、盘、杯、豆、器盖等。其器表除素面外,主要纹饰为绳纹、篦纹、编织纹、剔刺纹、压印纹、划纹、附加堆纹、指甲纹等。

其中陶盂和倒靴状陶支架是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陶盂是磁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其发现数量也是最多的。其形制大体呈筒形,器表多饰有绳纹、篦纹、划纹、附加堆纹等,有的器物两侧有乳钉或耳。

北福地、上坡等遗址的陶盂口沿下多饰有短斜线或折线纹,这可能是不同地方类型的差异。有些陶盂底部有编制纹,这应是陶盂在制作过程中放在编席上所留下的痕迹。

磁山文化陶盂的陶质多为夹砂、夹云母、夹蚌陶,器形有大有小,多为圆形口或椭圆形口,有的口部大于底部,有的口部和底部相等,也有的口部小于底部,可见其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陶支架也是磁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其数量虽不如陶盂多,但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形状为倒靴形,多为夹砂陶、夹云母陶,也有少数为泥质陶。腹部两侧有的有穿孔,并饰有绳纹、剔刺纹、附加条纹,有的支架顶面饰刻划纹、叶脉纹,顶前端刻划出人面形纹饰。

钵在磁山文化中发现数量不太多,只发现于磁山遗址,三足钵目前只发现于磁山遗址,其数量不算太多,均为细泥红陶,小口双耳壶目前只发现于磁山遗址,均为泥质陶,素面。

罐在磁山文化中也有发现,主要分为深腹罐、双耳小罐、圈足罐等。在安新梁庄发现有折沿罐,但多为残片,其器物形制不详。罐的陶质多为夹砂陶。其中深腹罐的数量最多。磁山文化深腹罐大多为素面,也有个别饰绳纹。

双耳小罐只在磁山遗址发现,数量很少,圈足罐也只出土于磁山遗址,数量极少,为夹砂陶,主要为侈口,弧形深腹,下有矮圈足,有的圈足稍大,有的圈足稍小。

碗在磁山文化中发现较少,分为泥质陶碗、夹砂陶碗和石碗,其中石碗主要发现于北福地遗址。盘主要发现于磁山遗址和北福地遗址,数量极少,分泥质陶和夹砂陶。其器形可分为圆形浅腹平底、方形浅腹平底和圆形浅腹圜底等。杯均为夹砂陶,其器形多为筒形,平底,有极个别口沿有柄。有很多杯造型很不规整,应是手捏而成。

豆在磁山文化中发现极少,其形制为碗式盘,喇叭形圈足。器盖在磁山文化中有出土,为夹砂陶或夹蚌陶,也有少数为石质。多为圆饼形,盖面平直。

此外,在磁山遗址中发现了几件漏斗形器,器形似杯,中有穿孔上下贯通,用途不明。磁山遗址还出土了一件四足器,椭圆形,浅腹平底,下附四足。还出土了较多的小型陶器,制作非常粗糙,很不规整,可能为明器。

总的看来,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就是陶盂和倒靴状陶支架,几乎在各个遗址都有出土,这也是磁山文化的个性之所在。至于深腹罐、钵、小口壶等器物可能是受裴李岗文化的影响才出现的。同时,从陶质、制作方法、器物种类上来看,磁山文化的陶器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质。

裴李岗文化的生活用具

裴李岗文化遗存发现数量较多,但其生活用具基本上是陶器。其制作技术比较原始、落后,均为手制,大型器物多用泥条盘筑法制成,较小的器物则用手直接捏塑而成。

陶器烧制火候较低,经过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泥质陶片和夹砂陶片的测定,烧成温度为至度,大部分胎质比较松软,容易破碎,但也有一部分陶胎比较坚硬,这应是各地制陶原料不同所致。其陶质可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其中贾湖遗址还发现有大量的夹碳陶。

裴李岗文化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舞阳贾湖遗址早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而到中期就以泥质陶为主。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制作较为粗糙,器形不甚规整。泥质陶均为素面,而少数夹砂陶器表装饰有篦点纹,坑点纹、乳钉纹、绳纹、划纹等纹饰,其中篦点纹与坑点纹发现较多。

从器物种类上来看,裴李岗文化陶器主要包括鼎、壶、罐、钵、碗、勺、盆、杯、盘以及少量的器盖、豆、支架等。其中最典型的器物主要是鼎、壶、罐、钵、勺。

鼎在裴李岗文化中有出土,有的遗址发现较多,有的遗址发现较少。

鼎身下均为三足,分为锥状足、凿形足和圆柱状足等。壶是裴李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之一,各遗址基本都有出土,数量非常多。其器形复杂多样,总体上为小口,细颈,鼓腹,颈肩部有双耳,多为竖置双耳,也有一些为横耳。

罐也是裴李岗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出土数量非常多,各相关遗址都有发现。其陶质多为夹砂陶或夹蚌、夹云母、夹碳陶,也有少数为泥质陶。形制多样复杂,主要包括深腹罐、角把罐、双耳小罐等。

两种文化生活用具的比较

磁山与裴李岗文化发现的生活用具基本上都是陶器,而陶器是最能反映一个考古学文化和另一个考古学文化之间关系的因素。综观整个磁山和裴李岗文化生活用具的状况,它们之间既有一些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会发现两个文化的生活用具各具特征。

两个文化陶器的共同之处很明显,从陶器的制作方法上来看,磁山文化以及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全部为手制,一般的器物多用泥条盘筑法制成,这从一些陶片中可以观察到。

而一些小型器物则用手直接捏塑而成,因此很多器形极不规整,而且这些小件器物形制都比较简单,可能实用不太强,不过这类器物在整个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陶器群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故其代表性并不强。

从陶器质地上看,磁山和裴李岗文化的陶器都包括夹砂陶和泥质陶,其中有的夹砂陶中羼含有云母、蚌等。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泥质陶烧成温度都在度左右。而且很多陶器胎质都比较疏松,这是火候较低的缘故。

从陶色上来看,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都包含有红陶和灰陶,其中红陶数量较多,这说明陶器应为露天烧制或在不封闭的陶窑中烧制,在烧制过程中陶土中的铁元素与空气大量接触而被氧化,故陶器呈红色。

同时,很多陶器的陶色并不纯正,可见当时陶器的烧制技术并不成熟。

从陶器器表的装饰纹饰上来看,磁山和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大部分为素面陶,特别是泥质陶,基本上全为素面。而有一部分夹砂陶上饰有纹饰,其中绳纹、篦纹、划纹、乳钉纹等,是两个文化陶器中共有的纹饰。

从器物种类上看,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陶器都可分为炊器、食器、盛储器与水器等器形,这是根据器物的不同功能而做的大体划分,具体到器物种类上,又有所不同。

不过两个文化的陶器都发现有小口双耳壶、罐、圜底钵、三足钵、碗、盘、豆、器盖等,这就是文化因素上的共同点。

结语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生活用具的不同,反映出彼此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如在炊煮食物上,磁山文化先民是用三个支架架起一个盂来使用,而裴李岗文化先民炊煮食物多用鼎。而生活习惯的不同,说明两个文化的先民属不同的族属。

年代越早的考古学文化,其发现的陶器种类越少,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为主要生活用具的陶器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从而可以看出,陶器种类的多少也是反映一个考古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从而排除了两个文化在年代上的不同。而且裴李岗文化陶器的形制多样复杂,其制作水平也稍高于磁山文化。这都说明了磁山文化在生活用具的制造和发展水平上相对落后一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0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