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艺术的繁盛作为礼器

发布时间:2022/12/2 3:13:54   
白癜风早期能根治吗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02/4778971.html

陶寺文化因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晋南地区,其年代距今—年。陶寺遗址先后发现了早、中期的城址,中期还发现在了宫殿区、祭祀区和大型的夯土建筑,陶寺文化的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礼制初步形成,已进入了属于早期国家形态的邦国阶段。

陶寺文化炊煮器多为夹砂灰陶。釜灶是最主要的炊煮器,器身多饰以绳纹。陶寺文化的陶器出现了袋状三足的鬲,鬲以模制为主,器表多饰绳纹,主要有双鑿扁、单耳鬲、肥袋足鬲。鬲的整体造型随着袋足的变矮而由瘦高变得低矮,档加宽,这样即增加了容积,又加大了与火的接触,更使于炊煮。扁壶、罐、盆等盛储器,多为泥质灰陶。扁壶是汲水器,多手制,器身常装饰有绳纹。其造型一面竖平微凹,可以背负,另一面则向外鼓凸。扁壶均为束颈,便于系绳。陶寺文化的扁壶是中国较早的扁壶器形。陶罐、陶瓮等盛储器上部多磨光,下部多拍绳纹,腹部外鼓部位附有菌状泥饼或贯耳,起加固作用。陶寺晚期的镂孔圈足罐大小不一,最大者高达1米,可存储一二百斤粮食。

陶寺大墓出土的酒器,有储酒的小口折肩罐、高领陶壶,有温酒的小型陶肆,还有舀酒的斗和饮酒用的瓠和杯。聲的造型形态丰富多样,有折腹肆、深腹盆形肆、折敛口肆等。陶肆的器表磨光,腹底内壁常残留有水垢,可能是用于温酒。小口高颈折肩罐的喇叭口上残留有丝帛遗痕,应是用于盛酒的器物,并且具有祭祀的用途。单耳杯的造型早期为平底,后发展出三足,单耳的设计便于单手饮酒。

陶寺文化的陶器以彩绘陶为特色,泥质的陶盆、壶、瓶、罐、盘等均施有彩绘。彩绘陶先以黑、褐、红颜色为地,再用红、白、黄、绿色矿物颜料绘以图案。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陶寺文化的彩绘颜料的红色和白色颜料分别为朱砂和碳酸钙矿物,陶寺先民已经掌握了朱砂颜料的合成技术。彩绘的纹饰以几何图案为主,有、云纹、涡纹、回纹、圆点、条带等,也有一些构思复杂的图画,如蟠龙、变体动物纹等,形成了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其中,彩绘蟠龙纹陶盘代表了陶寺文化彩绘陶较高的水准。

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龙纹彩绘盘,造型为圆形敞口,浅腹,斜折沿。陶盘的内壁以黑色陶衣为地,用朱红彩绘出一条呈旋式盘卧于盘底的蟠龙。龙头在外圈,龙身向内卷,龙尾在盘底中心。龙的形象为方头,圆目,巨口,长舌外伸,嘴中衔有穗状植物。蟠龙口衔的植物,学者们认为是嘉禾。

《白虎通封禅》中记载:“德至地则嘉禾生”,嘉禾是圣人徳至,天下一统的瑞兆”。《汉书公孙弘传》记载“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龙嘴衔嘉禾,寓意着吉祥丰收之意。陶寺蟠龙彩盘不仅色彩艳丽,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其图案也有着美好的寓意。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纹彩绘盘仅发现葬于配有成组礼器的大型墓中,每墓且只有一件,应是礼仪用器,龙纹的图案可能是氏族部落的徽标。

除彩绘龙盘外,其它在陶寺遗址出土彩绘陶器,也大多出土于大型的墓葬。彩绘陶的烧制的火候较低,且烧成后涂饰的彩绘极易剥落。因此,这种彩绘陶器应当是一种用于礼仪活动的祭器而非实用器。这种礼器是在特定场合下使用的专用之物,而绝非日常生活的用器。年,在陶寺遗址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史前城址、最早的观象台以及六座带有王陵性质的大墓。从陶寺墓葬的规格和随葬品的多寡来看,贫富分化明显,已经存在等级差别。大墓随葬的陶器丰富,制作精致,有彩绘龙纹陶盘、18鼓、陶鼓、石磐等礼乐器物,还有成套的木器,精美的玉以及整猪等。

陶鼓是一种的礼乐器,多与石磬相伴。陶鼓的造型腹部近圆球形或卵形、橄榄形。长颈,整体像长颈的葫芦。长颈口的外周有一两圈圆柱状或圆饼状的钮。腹底中央有一个凸出的筒状孔,在孔的周围又环列着三个小孔。有的陶鼓的颈腹之后还设有一对竖耳。器物的外表压印有密集的绳纹,绳纹上又附加多道堆纹,组成菱形或三角形格状的装饰图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3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