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香港九如堂50年的古陶瓷收藏藏美填补
已故香港知名收藏家、敏求精舍会员李大鸣编著的《藏美:九如堂古陶瓷收藏50年》近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李大鸣先生辞世前带病编写,收录了其近50余年收藏的古陶瓷精品,呈现了高古陶瓷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学术价值。澎湃新闻获悉,
-年九如堂展品余件曾在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连续展出5年,对传播中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展览期间,比尔·盖茨携其全家多次观展
。
在昨天的新书出版座谈会上,知名文物学者耿宝昌认为,这填补了
私家古陶瓷收藏的空白,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及来自江浙沪地区的文博界、收藏界人士50余人参会并发言。
新书出版座谈会现场
香港藏家逝世前带病编撰古陶瓷收藏著作
黑釉铁锈斑金瓜壶,宋,公元—年,磁州窑系,高:17厘米,底径:6.7厘米
《藏美:九如堂古陶瓷收藏50年》一书最近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册共收入古陶瓷余件,由九如堂众多收藏中精选而成。整个结构按一座博物馆的参观线路排列。计有九个部分,也相当于九个展厅的布局,分别为:1.新石器时代陶器;2.夏商周陶器;3.秦汉六朝陶器;4.唐宋辽元陶器;5.原始瓷器;6.东汉瓷器;7.六朝瓷器;8.隋唐五代瓷器;9.宋辽金元瓷器。显示了收藏的厚重份量和学术高度。除图片外,共有九篇重要的学术文章,每一件器物都有极为详尽的考证和图注。图片、文章、考证,都显示了主人的专业水准和敬业态度。
李大鸣
李大鸣是全球华人知名收藏家,是香港敏求精舍会员以及两届主席。早在年,李大鸣先生便购入第一件藏品,至今五十余年的收藏积累在此次新书中呈现。
他认为陶瓷器物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应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秉持着对美的追求与执着,为自己收藏设定了五条标准:一、线条柔和、柔美;二、釉质釉色格外优质;三、各个时代较稀有器物;四、具有纪年,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或对解决陶瓷史、科学技术史上有关问题有参考价值之作;五、表现民族文化与特征的器物。
红陶舞俑,东汉,公元25—年,高:48厘米
-年九如堂展品余件曾在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连续展出5年,对传播中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展览期间,比尔盖茨以及全家多次观展,与李先生亲切交流,留下难忘回忆。
李大鸣先生今年一月病故,此前他带病工作,在先前确定了样稿。本书的出版了却了他生前遗愿,也为后人所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
收藏高古瓷半个世纪,初心未改
据李大鸣的女儿李嘉平介绍,她的父亲从来没有从回报或者筹资的角度来收藏,他对于藏品的选择是纯粹从美学历史的角度出发的。
父亲的收藏始于1年,他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古陶瓷,特别是新石器时期的古陶瓷,造型与线条简单优美,有少许粗犷,很有震撼感。
人形纹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前0年,高:21.5厘米,底径:10.5厘米
“我和姐姐是在父亲收藏的各种各样的古陶瓷中长大的。“在我们童年照片里背景中总是有中国古陶瓷,还记得有一天从学校回到西雅图家的时候,在我们房间里的美式床突然不见了,被一张很大的红木古床替代了。也记得有一次回到家里发现我们的客房给改造成放陶瓷的地方,就算我们的西式沙发也是有中国花纹的图案。”李嘉平说。
虎形枕,金,公元—年,长治窑,高:12厘米,底:38.4厘米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上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马建勋、会务组织者、上海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君波、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文物出版社代表及江浙沪三地的博物馆专家分别发言。
在知名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的视频讲话中,他认为此书填补了私家古陶瓷收藏的空白,具有历史性、艺术性。认为该这书在全球的发行,会对陶瓷研究、文明传播和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耿先生与李大鸣先生交往甚密,他认为在人们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