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专辑理事风采听雨难忘家乡的小河多彩铜

发布时间:2023/1/17 0:05:41   
白癜风早期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tslf/181207/6698604.html

作者:黄晓春李文峰刘小红李冬冬编辑:徐迎晨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雨

文丨黄晓春

曾经很喜欢,

下雨天,

人在记忆里冬眠。

想起你留下的长短篇,

你说思念全写在里面。

长长灯光,

人却天各一方。

茫茫夜雨,

闪亮的想念。

小小雨点打着窗,

就像我,

望穿秋水的期盼。

记得你说,

你和我是一样。

但雨点,

告诉我那已是从前。

我把过往,

卷起来收藏。

却不知,

怎么过好这一天。

夜沉默,

有雨飘落,

淹没我都不想躲。

夜落寞,

有风经过,

低着头,

许多的话都不曾说。

风中看到过你哭,

雨里只有我一个。

风雨传说,

故事中有你和我。

小小雨点打着窗,

透微光,

依稀记起你的脸。

空气里,

听不到熟悉的语言。

连绵夜雨,

整日整夜不成眠。

听雨声,

一点一点滴成线。

作者简介:黄晓春:湖南桂阳人。湖南省岳麓诗社社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桂阳县诗文协会副会长。桂阳县诗词楹联协会秘书长、桂阳县人民完小教师。热爱传统文化、业余从事古体诗词、曲赋、现代新诗及歌词创作。作品散见于省市县各媒体及报刊杂志。个人诗观:人在凡尘里,点滴皆是诗。

难忘家乡的小河

文/李文峰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唯有家乡的小河今日依旧,那河岸的倩影,树荫里的聒噪,还有水面的长褶,无不让人触摸到岁月深处的温暖。百感积淀,不得不倾注笔端,以释怀。

我常常在梦里来到家乡的小河。那里的水,那里的石子,那里的树,那里的桥都烙上了我童年的足迹。

记忆里,童年的我似乎每天清晨都会被响彻堂屋的鸭叫声唤醒,然后在“鸭大军”的带领下穿过长长的巷道来到村前的小河。鸭群一到小河边都变得打了鸡血似的亢奋,扑棱着翅膀连飞带跑地往水里钻。看着鸭子们在水中痛快地清洗着羽毛,岸上的我也觉得浑身清凉凉的。

鸭群安定后,我会在岸边选一块光滑平整的大石头坐下来,在水里照照自己的影子。嘿!影子里竟然有几只小鱼在水底的石缝间闲游,丝毫不察觉我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有时竟盯着水里直发愣,仿佛自己也进入了水底的世界。不知不觉已到晌午,鸭子们也不招呼我,已游得很远。待我抬起头时,只看见水面被红色的“小桨”划破后留下了一道道水痕,从下游的这边一直斜扯到上游的对岸,水纹从中间向两边慢慢地扩散开来,好像一把正在打开的褶扇。

河对岸的树木似乎都伸长着脖子往河中心挤,宛如一大群姑娘正抢着照镜梳妆哩!她们任凭婀娜的身姿徜徉在河的镜框里。河面起风时,树影便被揉碎,碎影间闪烁着点点金光,像散落一地的锡箔纸,。鸭子们便喜欢栖身于这树的浓荫之下,但我总担心树洞里会有长蛇出没,习惯性地在心里反复清点着鸭子的数量。

跟随着鸭群,我沿着河岸溯流而上,一路上边看着鸭群,边留意每一处浅水中的细微动静。一旦发现了动静,便会探个究竟,而把看鸭的事情完全抛之脑后。

记得有一次,我在河滩上无意中发现一只大鲶鱼,足有八指来长,它显然是在河水退去后被搁浅在浅水坑里了,正努力地挣扎着,想跳回深水区。当时的我也顾不上太阳的炙烤了,毫不犹豫地扒下身上的白衣服,猛地捂将下去,把大鲶鱼捂得严严实实的。这一意外收获竟足足让我兴奋了好几天。

有时觉得无聊,就会在河滩上拣些又扁又薄的小石子在河面上练习打水漂。如果有几个小伙伴在一起,那就好玩多了,大伙们会比谁的水晕打得多石子打得远。记得,村头的李子哥功夫好生了得,一个石子竟打出十几个水晕,还能将石子打漂到河对岸去,这常常让一起看鸭的小伙伴们惊叫不已。

天气热的时候,我们会在离鸭群不远的拱桥下嬉水。调皮的孩子一个猛子扎进鸭群里,将某个鸭子拽入水中,结果可想而知———整个鸭群被惊得炸开了花,此时也应该会听到鸭主人的咧骂声。

在桥墩下的石缝里往往有螃蟹藏匿其中,孩子们借着晃动的波光观察着洞里螃蟹的个头和它们的一举一动,待确定好位置后大多人会用手往洞里反复灌水,螃蟹被水呛得受不了了就会放弃抵抗缴械投降。如果碰到宁死不降的“硬汉”,胆子大的孩子头便会叫嚣着把其他人赶开,然后直接将手伸进石缝里去掏,即使被夹得耳根子都红了,也会强忍着不吱一声,以免落得旁人笑话。

我现在还会常常回味在河里生吃虾蟹的味道。小虾都是活吞了下去;螃蟹的命运就惨多了,被俘后都会被无情地肢解、咀嚼,就当是被它钳过后的泄愤。最美味的便是那一身柔软的变种螃蟹,因身子软而透明,体表分布有许多糯米粒大的花斑,因此被称为“糯米螃蟹”。糯米螃蟹毫无攻击能力,握在手心稍不留神就会被捏出汁来,它虽然好抓,却比较少。这种螃蟹生吃起来清甜多汁,一点儿也不扎舌头。

在水中浸泡久了,身子觉着凉了,就爬上岸仰卧在沙滩上,再往身上堆盖泥沙。有些人被弄得像个“叫花鸡”,封裹得只留下两个鼻孔了,那样子着实让人忍俊不禁。沙子敷在身上不一会,你就会觉着浑身暖烘烘的。

河滩上的日影午后又渐渐地拉长。待拉长到一定程度时,小伙伴们手持长蒿向鸭群游去,赶着鸭子从码头的矮墩处上了岸,点了点数,再火急火燎地披上衣服追上自家的鸭群。鸭群的叫声离河滩越来越远,河滩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日暮时分,河岸树上的知了也停止了聒噪,河面又恢复了黎明时的平静,那水,那石子,那树,那桥在月的清辉下静默着,像是沉淀着一些往事。

家乡的小河呀,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你烙印着我难以忘怀的童年!

个人简介:李文峰,《青年文学家》杂志社联盟郴州分会理事兼秘书长,湖南省桂阳县诗文协会秘书,现就职于桂阳县士杰学校。擅长散文、诗歌、通讯等文体创作,主张“于生活细微处抒写性灵”。其作品散见于省市县多家媒体网页及报刊、杂志。

多彩铜官

作者:刘小红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这首诗是唐时“湖南三诗人”之首的李群玉作的,题为《石潴》,描绘了古老的湘江东岸石潴(即石渚,长沙铜官窑所在地)烧制陶瓷器的盛大场面,对制陶景象的描写非常生动、壮观,一一跃然于字里行间。诗人首先看到的是一片高林,许多人正在砍伐高大的乔木,继而看到了作坊、龙窑、干柴高垛。衣衫褴褛的陶工将干柴运到龙窑旁边,投进炉膛,诗人发出了“高林尽一焚”的感叹。极目远眺,那升腾的火焰啊,映红了湘江,一直到水天相接处;那滚滚的浓烟啊,染黑了洞庭湖上飘荡的白云。天地间,烟雾弥漫,煤尘乱飞,遥远的长空不时传来窑火的爆响。山上那一条条蜿蜒盘伏的陶土矿脉,绵延数里,数不清的陶工在地上穿梭奔跑,在地下开凿钻探,采挖料土(陶泥),到处都是胼手胝足的身影。目睹此情此景,诗人又不禁发出“看那阵势啊,恐怕已开采到了祝融峰下!”的感叹。

铜官窑古镇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的发源地,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其陶瓷产品,匠心独运,精美绝伦。铜官古窑群的发现,打破了中国陶瓷史上越窑、邢窑两强称雄的格局,形成了“南青北白长沙彩”三足鼎立之势。古窑的发掘研究,古镇的开发打造,于是就有了多彩铜官、彩陶源村、彩陶溪、彩陶酒家等美称和五彩斑斓的诗情画意。

一艘名为“黑石号”的千年沉船,装载着多件中国陶瓷器,其中长沙铜官窑陶瓷器就有O多件。这些陶瓷器以独步天下的多彩绘画装饰,器皿上诗文书法完美融和的艺术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有“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的颂春诗;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的爱情诗,诗意质朴缠绵,书风散淡飘逸,实足地惊艳了世界,一百多首陶工之作让《全唐诗》拾遗补缺!外来符号也极其丰富,除花鸟虫鱼外,陶瓷器上居然还有阿拉伯文、胡服人像,金狮、白象等吉祥物和反映西亚民族风情的异域元素。陶工们的性情涂鸦再现了多姿多彩的大唐面貌,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大唐风尚,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千年古镇千年梦,十里陶城十里诗!漫步于十里彩陶溪畔,两岸民居皆是仿唐风格,掩映在翠竹晴岚之中。溪水潺湲,泉流叮咚,廊桥栈道,水车石磨,悦耳娱目,“信可乐也!”。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相互映衬;自然景观融人文内涵和谐彰显。黄绿琉璃瓦,灰白泥土墙,幽碧的爬山虎布覆斑驳的墙垣,藤叶肆无忌惮地攀援舒展。远山横黛,近水飘烟,仿佛置身于一幅江南水墨丹青之中,人欲醉,几忘归!

进入谭家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迹式门楼原始古朴。看龙窑遗址,感叹先人劳作的艰辛和灵光闪闪的智慧;登觉华宝塔,俯瞰湘江北去,浪涌心潮入洞庭;玩实质陶泥,体验和泥、拉坯、彩绘、着釉等流程;观陶瓷展览,感受唐风古韵,制陶的场面栩栩如生呈现在世人眼前,令人惊叹。

涉足瓦渣坪,简直到了一个破碎的收容所,可有谁知这地底下竟是沉睡千年的古窑瑰宝?陶片和瓦渣俯拾皆是,踩着它,就像踩在巨龙的鳞甲上;捡拾端详,似持着一张年代久远的名片,顿时浮想联翩。每一块陶片都仿佛是一页页先民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历史,都在娓娓诉说着当年的荣辱兴衰。它是古镇的符号和印记,它是残存的历史记忆,它是伟大生命的图腾。千年以后,沧桑更迭,繁华呈现,陶瓷的基因繁衍生息。卑微与倔犟在湘水里浸泡,顽强与坚韧在烈焰中升腾。

古镇是陶都。铜官从誓港至石渚,沿湘江绵亘十余里,陶砖陶瓦的建筑鳞次栉比,窑场、码头、空坪隙地、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陶瓷产品码垛着,摆放着,散发出古拙而高雅的光芒。徜徉在古镇的街头里巷,微风徐来,空气中弥漫着小钵子甜酒和豆子芝麻茶的香味。古镇生活的日常都是烧出来的,陶的瓦,陶的缸,陶的坛,陶的罐;瓷的碗,瓷的杯,瓷的碟,瓷的瓶。鲜活的生命是陶瓷的,流淌的光阴是陶瓷的,祥和的小镇也是陶瓷的。这个艺术和人文气息浓郁的小镇,每一处角落都是一件精美的陶瓷大器,或粗犷,或温润,或细腻,或质朴。走在粗砺的石板上,我默默地向陶瓷打探着陈年旧事,揣摩着一件件作品的前世今生。驻足凝眸,你的眼里不是陶瓷器物,就是陶瓷人物,这一件件大器,都有着大智若愚的谦逊、虚怀若谷的包容和无欲无求的刚正,让人感到心境澄明,却又被惊艳大气挠得痒痒的,怦怦然。

古镇平易近人。古镇的路是平整的,水是平淡的,人是平实的,呼吸是平和的,日子是平缓的,生活是平凡的,唯有跳动的脉搏不同凡响。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从黎明到日暮,由街头到巷尾,唐风古韵在这个充满陶瓷气息的小镇潜移默化,茂密生长,鲜活而苍老的风景在小镇上走走停停,磨磨蹭蹭;生动而舒缓的光阴在湘水里酸甜苦辣地流淌……

古镇是一个梦的工厂。它给了你灵感,给了你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走入这座古镇,就仿佛迷失在了时间之中,会完全忘了自己到底身处何年何月。一件件陶器饱含着泥土的深情和人性的温暖,既可想象成风花雪月,品味成琴棋书画,也可揉捏成诗酒花茶。

舜帝作为陶业的祖师,是每个陶工心中的窑神,稳稳地坐在制陶人的祈盼里,每年的正月初一都要顶礼祭拜。“谁说散沙不能成大器;须知泥土可以变黄金。”我深信。这一件件精美的大器,是五星红旗上的镰刀铁锤,是高亢激昂的号角,是熊熊燃烧的烈焰,是先民和先烈们的鲜血汗水凝聚,是涅槃的凤凰,是腾飞的巨龙。千年遥望,“焰红湘浦口”的场面历历在目,“千山泥土千山宝,遍地陶瓷遍地金”,古香古色的十里陶城堆金积玉,溢彩流光。

作者简介:刘小红,雷锋故乡人,一名文学爱好者,一名古典诗词初学者。毛泽东文学院第十八期中青年作家班学员,愿和诸君一道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缕缕心香。

寻一条小道作者:李冬冬

寻一条小道

走着

蓝天、白云、阳光、扇起的暖风

一路丝丝缕缕暖意

一裙素洁的裙角飞扬

一句入耳入心的爱意

一路或深或浅的脚印

寻一条小道

走着

花儿、草儿、牛儿、追逐的孩童

一阵花儿的芬芳

一声牛儿的轻轻呼叫

一串孩子的嬉笑

一路甜甜的你我

寻着、寻着

那牵手一路的走过

留在我心底的

是你们的身影

作者简介:李冬冬,桂阳县达美教育联合创办人、桂阳县诗文协会理事、桂阳县诗文协会少儿部负责人,业余从事诗文创作。

杂志社简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7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