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博物馆小蜜蜂我们的祖先太神奇了在浙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金丹丹文林云龙摄
我们都是浙江人,你对我们的家乡了解吗?
你可知道,早在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等到了距今年左右的良渚时期,这块土地上又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在多年前的临安城,小朋友也要写作业吗?他们喜欢哪些运动?
想要了解我们家乡的历史,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是首选地。
今天(10月19日)下午,在杭城被第三波桂花香铺满的美好周末,我们的“博物馆小蜜蜂”再次出发,20位“小蜜蜂”跟着我们的老朋友——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推广人姜舢哥哥,一起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的常规展览《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一起听听我们自己家里的历史故事。
这些年纪超过万岁的石头,是做什么用的?
“姜舢哥哥!”
“又可以听姜舢哥哥讲故事啦!”
下午一点半不到,“小蜜蜂们”就早早来到了浙江省博物馆大厅。孩子们一眼就认出了穿着橘红色帽衫的姜舢,兴奋地打着招呼。
“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神奇的图案代表什么吗?”姜舢拉着一队“小尾巴”,指着展厅门口的一个图案,微笑着发问。
“最下面的弧线看上去像一艘船!”
“有四个人在划船呢!”
“他们拿的是桨吗?”
“他们头上顶着的是什么呀?”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姜舢举起他的招牌平板,找出一张图。
图片上,是金色斧头模样的东西,上面也刻有一模一样的四人划桨的图案。
这个,其实就是著名的春秋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年在宁波鄞县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上面的弧线代表“舟”,坐着排成一排的四个人,他们都戴着高高的羽毛冠,双手则持桨作奋力划船状,羽冠的羽毛似乎在迎风飘扬。
孩子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听姜舢哥哥讲解。
“我们的家乡,最早有人类活动是在什么时候呢?”
早在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浙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旧时器时代,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是狩猎和采集。”姜舢说着,指着展柜里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头们。这些石头,都超过多万岁啦,它们是什么用途呢?
圆鼓鼓的石球,是狩猎的用具,而有着尖锐口子的石片,当时则被用来切割肉类、蔬菜。
“哇,我们的祖先好聪明啊!”孩子们边看边发出轻轻的惊叹。
一加热就容易破的大口盆,古人们怎么烧东西?
更大的惊喜永远都在下一个。
旧时器时期,有个陶器大口盆,会是做什么用的呢?
孩子们脑洞大开——洗手?烧开水?煮吃的?这个陶器,看上去好容易破……
姜舢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解释。
这个大口盆啊,其实是古人用来烧东西的容器,但是陶器一加热就很容易碎,怎么办呢?古人就想了个办法,先把石头加热到很烫,然后扔进放好水的盆里,让水升温至沸腾,这不就能煮熟食物了吗?这种间接利用热能烹制食物的方法,就叫“石烹”法,既不会破坏容器,也能煮熟东西。其实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美食中还在用这种古人流传下来的“石烹”法。
让孩子们觉得好奇的还有新时期时代的各种石犁。
“小蜜蜂”们发现,石犁的年代越往后,就越“高级”。
比如说吧,和崧泽文化时期(距今—年)的石犁相比,良渚文化时期(距今-年)石犁的个头就大得多。
“石犁大了,锄地、松土就轻松很多。如果说小石犁只能搞定一个操场大小,那么良渚的大石犁,完成四倍大的操场都不在话下,干活可轻松多啦。”
跟着姜舢哥哥“大穿越”
姜舢哥哥的博物馆小课堂,不光是神奇故事大集合,还是一场角色扮演的“穿越大戏”。
这一刻,姜舢成了严肃的考古领队,站在小型的模拟反山遗址处,带着小考古队员们探究良渚王的这个安息之所。
良渚王真的有超级多的玉宝贝啊。这是玉琮、玉钺,哦,这就是上过《国家宝藏》的“玉琮王”啊!
“大家找找看有没有一个三叉形器的玉!”“考古领队”发话了。
这三叉型玉,是良渚王佩戴的,可以根据它的朝向,推算出良渚王在墓地里是往哪个方向躺的。
下一幕,姜舢又带着孩子们穿越到了八百多年前的临安城。
这是临安城的仿古模型。
南宋杭州城有多繁华呢?
根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城的手工业有四百四十行,造船、纺织、瓷器、丝绸、印刷、军火、纸坊等十分发达,《梦粱录》一书中描绘了当时杭州城市的面貌,房屋鳞次栉比。
大街上车马熙熙攘攘,沿街酒楼、茶肆无数。都城内外,是各式集市——药市、花市、灯市、米市、鱼市……货郎、小贩、渔翁、樵夫、相士等夹杂期间。城中,还有当时老百姓喜欢的勾栏杂剧、木偶戏、相扑、杂耍等表演场景。
“里面有人在卖布哦,还有小朋友在写作业,有人在踢球、相扑比赛,你们找到了吗?”
两个多小时的活动进入了尾声。孩子们还意犹未尽,缠着姜舢问着问那。
“太好玩了,我特别喜欢听姜舢哥哥讲故事!”三年级的杨乐远说,他回家还打算去探究姜舢哥哥留下的“家庭作业”,“我们平常写的‘碑’字有一撇,为什么展柜里的一个石碑上的‘碑’字却没有,真的很好奇!”
二年级的豆豆则捧着自己的速写本画着在跨湖桥遗址发掘的独木舟。
“它残长5.6米。我很想试试看,坐在上面是不是会晃?”
姜舢说,带着孩子们逛博物馆看文物,希望不光是只了解这一个文物,而是可以联想到其他博物馆的相关文物,进行解读和比较,让孩子们读懂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小蜜蜂”活动的这个小秘密,你想知道吗?
这次的“小蜜蜂”活动,讲解员姜舢哥哥仍然没有用扩音器“小蜜蜂”。
姜舢哥哥说,用“小蜜蜂”会影响别人参观,其实只要小朋友围着他用心听,基本上都能听清。
姜舢哥哥特别贴心地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小朋友一定要文明参展。
他还为大家列举了几条文明观展的小要点:
1.孩子们的好奇心强,总喜欢离文物近一点,忍不住小手想摸一摸,但是大多数文物都是不能碰的,所以要提醒各位朋友,避免用手去触碰展品。
2.大朋友们都知道博物馆里叽叽喳喳是最不合适的,所以请提醒孩子:用听话的人和说话的人都能听到的音量交谈就可以啦!
3.大朋友们要提醒孩子,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解,听听其他人的回答和分享,避免随意打断别人,在合适的时段举手提问。
4.细节之处才见孩子们的教养,很多孩子做得非常好,会随手带走自己的垃圾,也会提醒身边的人爱护公共环境卫生!
5.孩子们的小手不要放在展柜上,不要蹭来蹭去留下油印和掌纹,每天博物馆里的叔叔阿姨都会用抹布无数次擦拭玻璃,所以请孩子们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
6.带着一份尊崇之心走进博物馆。尊重自己,尊重伙伴!
你可以这样加入“博物馆小蜜蜂”
报名方式:
1.在文章中报名(注明:姓名、学校、年级和联系方式)。
2.扫一扫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