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水”重生海捞瓷
海捞瓷残片。
海捞瓷小名片
海捞瓷,顾名思义,是从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然而在文物收藏界,海捞瓷是专指在古代中国与域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及其附近水域中遗留并打捞出水的历代陶瓷器物,也称“海瓷”。
有人说,它是沉睡海底的历史;有人说,它是黄金水道的见证;有人说,它是洗尽铅华的国宝……
它,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南海海捞瓷。
浩瀚的南海,是中国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这一带气候多变,海况复杂,礁盘密集,尤其是不时而至的狂风巨浪,使往来商船容易发生意外沉没,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据不完全统计,仅海南省管辖范围内的南海浅海水域,就发现古沉船遗址处,这些古沉船遗址遗留有大量的外销瓷器。
沉睡海底的历史记忆
南海出水的陶瓷器物,十分丰富,几乎囊括秦汉以来中国各地方窑口的产品,其中尤以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器为多。
随着一批批沉睡海底的陶瓷珍宝重见天日,人们日益清晰地看到一幅幅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壮美画卷。
南海出水的宋代白釉梅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瓷器的国家。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的陶片,距今约到年,是世界最早的陶器。陶瓷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输出最多、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中国专门对外销售的瓷器生产始自唐朝。唐三彩中的很多器形和纹饰,都具有鲜明的阿拉伯文化色彩。宋元时期的青白釉瓷器则主要销往东南亚,龙泉青瓷主要销往日本、朝鲜、土耳其及欧洲等,青花瓷则主要销往西亚和中东。及至明清时期,中国的外销瓷大量销往欧洲、东南亚和日本。
南海海域的水下考古,始自20世纪中叶。年,中国渔民在西沙群岛北礁发现一艘古沉船。年,广东省考古队首次在北礁进行浅海探摸,发现了唐代沉船及瓷器。年,海南省琼海市渔民在北礁、华光礁一带海域再次发现大量瓷器和钱币,并进行打捞,引起了考古界、收藏界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