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慢轮制陶工艺得以延续的原因
西双版纳的傣族慢轮制陶是一项古老的工艺,流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的技艺以慢轮制作、手工拍打、低温无窑烧制为特点,流传至今。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机器搅拌、快轮电动拉坯、高温窑烧制现代化的制陶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主要原因在于其与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长期存在、小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社会状况相适应,以及工艺自身具有延续性。
一、与西双版纳社会的匹配性 生活器具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经济生产的形态及特征。传统西双版纳土地制度具有二重性,严格的一人所有和份地制相结合是实现土地领主占有与农村公社“集体所有”的制度保障。人们无法离开土地而存活,因而以土地为中介,封建领主实现了对农奴的长期占有。农民与份地相结合的形式阻碍了人口的迁移,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内部的土地兼并,使特定的土地制度得以长期保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慢轮制陶所制作的生活器具具有透气性好、耐高温等特点,十分契合小农生活。
慢轮制陶一直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没有发展成大规模的手工业。由于份地制对农民本身的强大束缚力,加之需求有限,专门的手工业基本没有产生的可能。家庭手工业在时间上具有与农业互补的特点,农忙时,农民需要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农业生产上;农闲时,农民则可以将重心放在家庭手工业上。
但处于热带地区的西双版纳,四季度有适宜种植的作物,且还有纺织等其他副业,作为家庭副业的传统制陶能够规模化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商业贸易方面,西双版纳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不充分,从事商业的人少,需求不大,陶器没有大规模生产的必要。如果市场扩大,势必出现多样化的需求,陶器制作可能发展为快轮或是其他,慢轮是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状况的。
二、慢轮制陶工艺的延续性 捏制陶土时加入河沙可以改变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防止陶器被烧裂,延长陶器的使用寿命。陶土加入河沙是由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决定的。同时正因为加入河沙,削弱了陶土的黏性,使其延展性大打折扣。延展性不够的陶土,无法使用依靠惯性甩至完成的陶坯,只能使用慢轮,在轮盘上进行泥条盘筑。
“烧制时,薄壳窑的温度最高只在度,无法实现烧结,烧成的器皿气孔较大,吸水率高,正好适合日常生活使用。”慢轮制陶工艺从揉陶土到使用慢轮制坯、泥条盘筑、薄壳烧窑,这些环节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是一套完整的工艺。若改变其中一部分,其他部分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慢轮制陶工艺具有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