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揭秘1万年前,中华文明最早制造海盐的人

发布时间:2023/5/23 18:37:49   

年,山东淄博市的沂源县在人口普查时,无意发现了一块沂源猿人的头盖骨,根据铝铍埋藏测年法,测出该头盖骨化石的年代在56万年~72万年前。这也是黄河中下游最早的古人类。

后李文化陶器

而在90年代考古发掘中,山东淄博市淄博区的后李文化,出土的陶器,根据碳十四测出其年代约为公元前~前年间。而在潍坊前埠下村遗址发掘的动物骨骼中同时有野猪和家猪存在。

这就说明公元前年,人们就已经开始养殖家猪。捕猎的野猪,吃不完就圈养着。从出土的陶器来看,人们用火已经很久了,无论是肉食还是素食,都已经进入熟食阶段。后李文化涵盖的地区则是在淄博市、济南市、潍坊市和滨州市等山东东北部地区。

舔食天然的海边盐粒,在20万年前的沂源洞人就已经开始,盐的摄入使早期的洞人身体发生变化,毛发脱落,头发变黑,体力增加,智慧提高等。食盐在古人类向智人进化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夙沙氏

相传,夙沙部落里有个人叫夙沙氏,他聪明能干,体力过人,他善于使用绳子结成的网捕捉禽兽鱼类。每次外出打猎捕鱼,都能捕获很多禽兽鱼。有一天,夙沙氏和往常一样用鬲从海里打上海水,在山前的海边生起篝火,以一边将鬲置于火上加热,一边清理鱼内脏。这时突然有一头野猪从他面前飞奔而过,夙沙氏见状拔腿就追。

等他捉住野猪并回到准备煮鱼的鬲边,这时候鬲里的海水已经熬干,鬲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了点白的细末放到嘴里一尝,顿感味道是从来没有过的咸与爽口,他随之把野猪肉烤熟了一些也沾点白白的细末再吃,他感到味道咸而鲜美,真是好极了。

后李文化时期,夙沙氏部落生产的海盐应该是供给山东东北部地区的部落首领,以换取粮食、陶器和养殖的家畜。后李文化时期人们已经驯养家畜,所以以海水煮盐,渔、猎等业为主的夙沙氏部落仍然比较富庶,而且在各大部落中,部落地位较高。

海盐生产(海水晒盐)

充足的食盐供应使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山东人率先进入早期文明,这也是在五帝时期以前,山东人的东夷古国文化可以领先发展,到黄帝时期仍然是强国的原因。

海水煮盐技术也迅速传遍华夏大地,而在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年~前年),华夏沿海部落都有海水煮盐业,并且食盐供应仰韶文化时期的大部落,但是盐产量较低,比较昂贵,只有首领家族才能享受食盐待遇。

黄帝

而在五帝时期,黄帝统一了华夏各部落,因此最早发明海水煮盐的夙沙氏部落受到黄帝的青睐。其实夙沙氏的家族要比黄帝家族的历史悠久,在后李文化时期,夙沙氏家族就向周围大部落首领供给食盐。时任夙沙氏部落的首领成为黄帝的重臣,拉拢文人雅士成为帝王重臣具有稳固王权,人心所向之重要意义。从另一方面,山东地区的东夷古国的人海盐供给充足惠及广大百姓,而中原地区人口众多,食盐成本高,无法供给百姓,只能在部落首领和贵族才吃得起食盐,这也是黄帝封夙沙氏为重臣的另一个原因。盐业从黄帝开始进入国企时代。

海水煮盐的夙沙部落(距今万年)

史籍记载,夙沙氏生活于今天潍坊寿光一带。寿光市有海水先天条件的地方是坐落于海边的洋口镇。而洋口镇至今是我国著名的海盐生产地区。

生活在海边的夙沙氏用陶器和海水煮鱼,说明他生活的时代是陶器百用的。而夙沙氏捕猎野猪,说明他生活的年代应该介于燧人氏晚期捕猎为生的时期,或者捕猎野猪和驯养家猪同时存在的后李文化时期。

本课题组认为夙沙氏发明海水煮盐至少应该在后李文化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年前后,距今1万多年前。

著名作家陆亦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4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