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紫砂传统壶石瓢大解说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在紫砂身上你可以看到来自古人大家风范的审美情趣与精彩绝伦的制砂工艺。
而在众多紫砂经典器型中,有十种传统经典器型经久不衰。分别是石瓢壶、西施壶、石瓢壶、仿古如意壶、井栏壶、井栏壶、掇球壶、报春壶、供春壶、秦权壶、竹段壶。
今天我们先来讲讲这石瓢壶。
“石瓢”最早被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而“铫”从金属器皿后变为陶器,诗人苏轼曾写过“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最早的紫砂“石铫”就是源于苏东坡,苏东坡曾被贬官至宜兴蜀山教书,在煮茶时发现当地“紫砂罐”所煮出来的茶比铜器、铁器所煮出来的茶更香美,于是就地取材自制一把既有壶嘴又有壶提的“铫”用来煮茶。这“铫”也被后人称之为“东坡提梁”。
而这“石铫”流传到后世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当今的石瓢壶。石瓢底足细节经过陈曼生的手进行修改变成了当今经典-曼生石瓢。而往后经由历代文人参与设计演变为,子冶石瓢、心舟石瓢、矮石瓢、景舟石瓢等。、
子冶石瓢:最早由子冶在石瓢上刻绘而得此名,此款形制与曼生石瓢略有不同。其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如今,我们普遍把「壶身形制为典型的三角的瘦石瓢」,称之为子冶石瓢。
范鹏老师制作的子治石瓢格调高雅,文人风骨气韵卓然。通刻竹枝,不拘束于壶身,自由延展,有天然之致。
心舟石瓢:造型无锐利之处,却丝毫不显臃肿,弧线流畅自然,整器沉稳大方。
矮石瓢:由满瓢演变而来,由平盖变为截盖,壶把为圆环形,壶嘴由直筒状改为弯曲柔和状,三个扁圆足改为三乳钉足。其特点,壶身上窄下宽,形状柔美,饱满而丰润。
景舟石瓢:线条柔和,有种内在的张力。底部和腹部都是曲线,弧面过渡的,壶口是比较大的,给人一种圆润饱满,厚实稳重,张力十足的感觉。
范鹏老师的景舟石瓢中正平和,刚柔相济。壶身群星密布镶嵌其中熠熠生辉。
“弱水三千,只饮一瓢”,石瓢壶在刚劲中带着柔美,在柔和中彰显韧力,历来深受藏家们的青睐。
看到这里相信你肯定能够分清不同类型石瓢壶的区别了,那么,你喜欢哪种石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