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徐梦梅良渚玉石文发现与提出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4/1/14 13:37:08   
徐梦梅,年2月出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知名中国玉文化学者,著有《古玉新经》(年5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中国玉文化专栏作家。中国玉文化申遗第一人,发现与提出良渚“玉石文”观点第一人。良渚“玉石文”文/徐梦梅良渚“玉石文”乃笔者一家之言,不揣浅陋略作阐释。良渚“玉石文”是指书契在良渚文化玉石器上的文字,以文字载体来命名,与殷墟“甲骨文”(书契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相对应。笔者在数十年高古玉器的鉴藏实践中,曾上手过数以千计的良渚玉石器,惊奇地发现在一些琮、璧、钺、璜、龟、乌、手镯、璇玑和式样繁多的佩饰件上书契了奇特的字符,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几十个的,有件良渚大璧的两面共有92个字符。类似的字符在良渚黑陶上也看到过一些,但总觉得比较散乱随意,远不及玉石器上的端正规矩。笔者拙见:可称其为良渚“玉石文。”良渚“玉石文”是比较成熟文字。根据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最原始的文字是从图案开始的,从比较写实的,发展成抽象的图案,再成为更抽象的“象形符号。”但是生活中的许多实体或抽象的事物,是无法用图案来表达的,于是就出现了专为表达某种特定意思的“表意符号,”这种符号整齐规范,原始人类在交流传播过程中约定俗成,最后形成了简单文字的特征,汉字就此“萌芽”。《说文解字》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考古发现在多个史前文化遗址中,出土过有刻画符号的陶器,最早的是河南贾湖遗址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惜仅有十几个刻画符号,尚无法深入研究。而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却有惊人的发现,尤其是在庄桥坟出土的两件石钺,上面的刻符中有重复2个符号构成的6字短句,被学界认定为“良渚原始文字。”笔者有幸收藏了一些刻有文字的良渚玉器,虽无法解读上面的文字,但经粗浅研究也有所收获:这些文字全都由抽象的笔划构成。基本笔划有横、竖、撇、捺、折五种;这些文字的刻划程序也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与我们现在写字的方法完全相同;文字大多是有规律的排列,从右往左地竖着写,组成句子,短则几字,长则二三十字;在同一句子中和不同句子中偶有重复的字体出现,似有某种表意功能;不同雕刻风格的玉器上的字体形状是不一样的,有的字较硬朗,横平竖直;有的字带弧度,笔划流畅。类似不同的字体至少看到过近十种,可能是不同良渚族群雕琢的玉器,并将文字书契其上,当是良渚贵族所为,也许承载着重要信息,足以证明良渚“玉石文”已经发展到文字的高级阶段了。良渚“玉石文”生发出的研讨。汉字起源应是多元的,年前的中原殷墟“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公认为汉字的源头。而早于其0多年的良渚“玉石文”应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其渊源于环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良渚“玉石文”与殷墟“甲骨文”属于两个区域,其间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在良渚文化后期有部分族群北迁到中原一带,两者有可能会产生联系和影响,因为在殷墟“甲骨文”中看到了良渚“玉石文”的一些影子。在良渚文化圈内同时产生了多种字体的良渚“玉石文”,其表意的功能是否相同、相互之间有无交流沟通等都不得而知。良渚“玉石文”有后续的演化和直接传承吗?难道其也随着良渚文化的突然消失而一起消失了?对于良渚“玉石文”的考证,我们充满了文化自信。纵然它的字意至今不能破解,对它的研究几乎是张白纸,也都无法否认良渚“玉石文”客观存在的事实。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发现了距今年前后的象形文字,我们中国不仅有传承有序的殷墟“甲骨文,”而且在近年前就有了较成熟的良渚“玉石文。”中国源远流长的古文字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同样是毫无逊色的!良渚“玉石文”之考释文/徐梦梅良渚“玉石文”是指书契在良渚文化玉石器上的文字,以文字载体来命名,与殷墟“甲骨文”(书契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相对应。笔者才疏学浅,经过三十多年古玉器的收藏实践和对中国玉文化的探索研究,于年7月7日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发表了《良渚“玉石文”》的文章,此乃一家之言。因恰是我国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第二天,故此观点提出后,引来众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2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