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六百珍品藏市井一片匠心在古瓷

发布时间:2024/8/10 12:42:07   

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汉代女舞俑。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摄

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

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摄

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馆长蒲亭利正在修补陶瓷器物。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摄

调制胎土、补全缺口、打磨清洗……在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内,馆长蒲亭利正在修补一件杯盏,空间紧凑的工作室内,一件件修补完成的陶瓷器物堆满了工作桌上的架子。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说的就是古陶瓷修复技艺中的“锔瓷”。蒲亭利便是一名古陶瓷修复师,她运营的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是唯一一家在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运营评估中连续三次取得优秀成绩的博物馆。

在这里,件藏品轮换展出,讲述着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一件件古陶瓷经巧手修复,重获新生。

南方日报记者郑慧梓冯艳丹

小空间浓缩中国陶瓷发展史

从珠江边拐进德政南路,两侧绿树枝繁叶茂,树荫掩映下的“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匾额并不出挑,博物馆安静地藏身于市井街巷。但推开两扇沉重的木门,散发着历史气息的古陶瓷藏品,将一段深厚博大的历史娓娓道来。

原始青瓷、汉代两彩、元青花、清代光彩……从原始青瓷到清代瓷器,中国陶瓷发展史由一件件藏品串起,“在我们博物馆,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的古陶瓷藏品。”蒲亭利说。

馆藏最早的原始青瓷藏品是一件商代的原始青瓷罍,代表了中国瓷器的诞生。中国瓷器从青瓷开始创烧,青瓷出现后多年,白瓷、黑瓷才慢慢出现。早期青瓷往往仿造青铜器器型而制,尤其是在商周时期,出于礼制需要,贵族阶层需要通过使用的原始青瓷礼器,区分身份地位、维持礼制秩序。器型非常丰富,有罐子、有乐器等。

“原始青瓷和成熟瓷并不一样,原始青瓷的烧造温度还没有达到成熟瓷的标准,从外观上来看,也没有成熟瓷那么美观。”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工艺达到顶峰,瓷器胎薄且均匀、旋纹自然,可见当时的拉胚工艺已经成熟。

展厅中还展出了同时期的陶器,一件圆腹小口、形如大型蚕茧的茧形罐,其身与其口比例相差甚大,是当时的军事“声纳”,罐体埋入土中,哨兵从小口听音,能辨别对方军队的人数和距离,从中可窥古人智慧。

沿展品布置前行,进入汉代,陶瓷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釉陶出现,此前的陶器多为灰陶、红陶、白陶、黑陶,表面没有玻璃质感的釉层。继绿釉之后,汉代出现了黄釉,两色同在一件器物上烧制,是为两彩,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瓷器方面,东汉成熟瓷出现,颜色和器型都接近现代瓷,烧制温度达到了摄氏度,冶炼工艺更发达,胎土更细腻,渗水性降低,使用更方便。从唐代开始,中国瓷器就开始大量出口换取外汇,在国际市场称为“硬通货”。到清代,陶瓷发展到一个顶峰时期,青花、粉彩、五彩、单色釉等品种非常丰富。

馆中藏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其中的汉代女舞俑身姿灵动,五官含笑,背部衣物饰纹以线条勾勒,细节和神态栩栩如生;岭南青瓷鼎则为岭南青瓷的代表文物,其胎土偏黄,器身饰有岭南地区流行的羽状纹与叶纹,鼎身折沿设计便于拿取,是汉代岭南青瓷少见的精美瓷器。

地处岭南,清代远销海外的广彩在馆中也有展出。一件广彩出口瓷可窥见当时的海上贸易往来和岭南技艺之盛。“当时的广彩是在景德镇烧好胚子,运送到广州十三行,外商根据喜好到商行定制花样,由画师按照花样画上后再烧一遍,烧好后出口远销。广彩大量使用描金,所以它被称为广州织金彩瓷,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蒲亭利说。

目前馆内藏品有多件,受限于场地,至多同时展出约件藏品,因此藏品定期轮换展出。藏品大多源于蒲亭利父亲的收藏,另一个重要来源则是古陶瓷爱好者的捐赠,馆中的一件明代白釉瓷观音便是由收藏爱好者捐赠。目前,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已经收到多件来自古陶瓷爱好者的捐赠藏品。

“很感动的,感觉这条路上并不孤独。”蒲亭利回忆,“我们设立博物馆做公益展出这件事也是为了感染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捐赠者把自己收藏的一批古陶瓷捐给了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在我们馆得到更加有序的传承。”

匠心传承琢磨“瓷器活”

在博物馆馆长之外,蒲亭利还有另一个身份。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蒋道银,她还是一名古陶瓷修复师。一间不大的工作室内,工作台上堆满了修复用的器具、材料和颜料,转身便是清洗用的水槽,架上堆满了修复完成或修复中的陶瓷器物,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杯子。

“走上古陶瓷修复这条路得有五六年了。”她笑称在收购古陶瓷的路径上,她与父亲走的是两条路,“他觉得越完整越好,我却专挑残的、破的。卖的人都觉得好笑,这个人为什么总是来买破的残的。其实都是为了做古陶瓷修复进行的收集。”

古陶瓷修复的范围很广。蒲亭利介绍,就博物馆而言,主要方向为考古修复、展陈修复和商业修复。其中商业修复较少,更多为考古修复和展陈修复。

“博物馆里经常看到打了石膏的文物,那种属于考古修复,一眼就能看出原先缺失的地方。展陈修复则要恢复器物原先的颜色和纹饰,但与它之前又要略有区别。”蒲亭利介绍,区别于传统的陶瓷修复技艺,博物馆修复要做到对文物影响最少。

目前广东可进行古陶瓷修复的博物馆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大型博物馆内,古陶瓷修复人才在文博系统内较为稀缺。

在民间,传统的古陶瓷修复技艺有“锔瓷”和“金缮”。其中,“锔瓷”是中国传统的修复方式,以锔钉固定碎片,对陶瓷器物有一定破坏性;“金缮”从日本传入,是将唐代漆艺技艺用于修复瓷器,加入黄金作为装饰。目前,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均有推广,作为讲座内容或者观众的体验教育活动。

在蒲亭利看来,坚持古陶瓷技艺修复,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从评估、诊断、确定修复方案、到最终修复完成,一件陶瓷器物的修复往往需要几个月到数年的时间。繁琐的步骤需要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沉下心、耐住性子。

“做一件事情要做到极致,要有这样的追求。对于一个古陶瓷修复师来说,技艺上追求修旧如旧是应该的。”在蒲亭利看来,技艺追求极致能在修复文物时更加游刃有余,减少对文物造成的影响。

她最爱的建盏修复是古陶瓷修复中难度较大的一类。“建盏的胎质含铁,重量较重,调配修补用的胎土比例要接近才能有质感,其次建盏的釉面存在窑变,修复如何做到表面既有光泽,又有窑变自然过渡的效果,是非常有难度的。”研究修复建盏是一个挑战,而蒲亭利就在日复一日的琢磨中塑造匠心。

“做贴近大众的社区博物馆”

如今,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开办已有十年之久。从年底筹备、年拿到非国有博物馆民办非企证书,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在摸索探寻中逐渐成长,成为唯一一家在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运营评估中连续三次取得优秀成绩的博物馆。

从办馆之初的一腔热血,到逐渐领会博物馆内涵,蒲亭利完成了古陶瓷收藏家向古陶瓷博物馆馆长的身份转变,“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并不能以自己的偏好来运营,需要学习非常多的东西。”

开办博物馆并非易事,专业跨度大,门槛也不低。件藏品和不小于平方米的场所是基础,而博物馆的每个功能都是一个专业。对于非国有博物馆而言,人员、资金的限制无法为每个专业都提供专业团队、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对于博物馆运营者的挑战性更高,足够了解和合理建构博物馆运营管理团队,都需要前期的学习铺垫。

年,当时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对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进行结对帮扶。“当时是广州的一个创新,对我们帮助很大。”蒲亭利表示,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帮助下,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对业务进行了明晰的梳理和升级,运营能力也因此上了一个台阶,“从宣教、展陈,包括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可以说手把手将我们带上了博物馆运营的正轨。”

怎样把非国有博物馆做大做强?蒲亭利认为首先要具备品牌意识,博物馆的产品、著作、宣教活动,都需要以品牌思维来打造,“像国内非国有博物馆里,望野博物馆的著作和展陈在业内评价都较高,大观博物馆的藏品水准很高。每个馆有每个馆的特色,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有陶瓷的文化特色,而且立足越秀区,这里是广州广府文化最繁荣的地方。”

做小而精、贴近大众的社区博物馆,开拓思路让博物馆实现“造血”达到可持续运营,是蒲亭利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文创、培训班讲座,我们很早就在探索。前几年普公的品牌影响力不足,还比较小众,慢慢通过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粉丝量,效果越来越好。”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如今非常受欢迎,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6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