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在这里认识金华古老的文物,讲述鲜活的历

发布时间:2024/9/30 13:57:46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s://m.39.net/pf/a_4892467.html
“你眼中的博物馆是怎样的?”“有很多文物”“很有文化味”“充满古人的智慧”……9月20日,金华日报社与市文旅局联合组织“让文物走进百姓生活”之“我眼中的博物馆”活动。30名小记者分成两批,分别于上午和下午参观了金华市博物馆。有的小记者第一次来,充满好奇;有的小记者来过不止一次,感觉“每一次来,都有新的收获”。追寻历史,感受上山文化金华有人类生活与文化创造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万多年前的上山文化。小记者们的博物馆之旅就从上山文化开始。上山遗址位于浦江县黄宅镇。小记者们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上山遗址的照片、模拟上山人生活的场景,还有一些出土文物。工作人员说,当时人们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是采集、渔猎、种植水稻。他们会制作不少石器和陶器,如石磨盘、石磨棒、刮削器、大大的敞口盆等。他们还会用石磨盘为稻米脱壳。面对放大版的野生稻模型和栽培稻模型,小记者们也颇感兴趣。他们仔细观察,很快就发现了两者的区别。这样参观下来,对小记者们来说,新石器时代不再是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名词,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古代金华是一片活跃的土地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见识了徐谓礼文书。徐谓礼是武义人,南宋官员。徐谓礼文书可以说是一份完整的“官员档案”,内容非常丰富,共计17卷4万余字,分为“录白告身”“录白敕黄”“录白印纸”3个部分。流传到现在,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继续往前走,小记者们欣赏了婺州窑,然后来到“迷你老街”。两边有不同的店铺,比如酥饼店、酒坊、茶馆、绸缎庄、火腿店等。讲到书院,小记者们更来劲了。据了解,南宋以来,书院林立,如石洞书院、丽泽书院、五峰书院,不少小记者都有所耳闻。朱熹、吕祖谦、叶适等人来金华讲学,就是在这些书院。书院的建立与名儒的讲学,活跃了学术思想,促进了婺学的发展。其中,吕祖谦更是被尊为婺学宗师。此外,永康学派的陈亮、丹溪学派的朱丹溪,都是可圈可点的名人。南宋时,婺州已采用雕版印刷术,尤以婺州城内双桂堂的雕版印刷最为著名。现存《梅花喜神谱》就是双桂堂刻印的。移步换景,小记者们看到了明清时期金华的繁荣景象。热闹的兰溪商埠,得益于便利的水运;“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的义乌人,正在摸索自己的经商之道;永康五金、东阳木雕也逐渐声名鹊起……工作人员还给小记者们介绍了戏剧大师李渔、地理学家徐霞客等。这些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让人心生敬佩。自己动手体验拓印的乐趣当天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小记者们自己动手体验拓印的乐趣。工作人员现场示范、指导,然后两个小记者一组,轮流体验。先把薄薄的宣纸铺在要拓印的作品上面,小心地抚平。然后一边喷水,一边用棕刷轻轻地刷。有的小记者没有掌握好力度,刷得太重了,或是水喷得太多了,结果就把宣纸弄破了,一脸郁闷。其他小记者看到了,则吸取教训,尽量避开这些“坑”。待宣纸略干,用蘸了墨的拓包轻轻地拍打,使墨均匀地沾在纸上,最后把宣纸揭下来,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整个过程需要耗费不少时间,不过小记者们都很有耐心,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个步骤。拓印跟雕版印刷是不同的,不过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们把拓印视作雕版印刷的雏形。一个小记者成功拓印了《兰亭集序》中的一段文字。他说:“刚才拓印的时候,我很紧张,又很兴奋。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我要把自己拓印的作品带回家,好好保存起来。”来源:金华晚报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0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