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中国世界古文化泥河湾文化早期人类的发

发布时间:2024/12/8 17:30:13   
泥河湾文化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的诸多古文化的总称,该遗址群包括了距今万年至数千年间的整个石器时代的文化,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活状况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圣地。经过中外专家80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桑于河畔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区域内,人们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在这里,有距今万年的马圈沟遗址、距今万年的小长梁遗址、距今万年的东谷坨遗址和飞梁遗址、距今78万年的马梁遗址、距今10多万年的摩天岭遗址、距今10万年的侯家窑遗址、距今7万年的板井子遗址、距今3万ー4万年的新庙庄遗址、距今1万多年的西白马营遗址,以及许家窑遗址、于家沟遗址、姜家梁遗址、马鞍山遗址等,这些都属于中国北方小石器文化传统。泥河湾早期文化遗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在阳原县境内,仅登记在册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就有处,其中早期26处,中期13处,晚期66处,这还不包含有待确认和部分新发现的遗址。在国内,探索古人类起源科学价值较高的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共计发现30余处,其中泥河湾就有26处之多泥河湾也是世界上旧石器文化序列最为完整的地区,这说明泥河湾在探索古人类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它们构成的考古文化序列,勾画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发展的脉络。这一文化序列突出的特性是:所有旧石器文化遗存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反映出一部一脉相承的厚重历史和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文化连续性。直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即约距今2万年前后,オ出现了以油房、二道梁遗址和籍箕滩、虎头梁遗址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艺技术,从而取代了粗石器文化阶段。在泥河湾遗址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各种石器总计达到数万件。特别是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约万年前人类用餐的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在探索我国早期人类起源的研究上有了重大突破,使得世界上对人类起源地的已有观点发生了动摇,说明了人类的始祖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进历中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中走来。泥河湾的考古发现,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区系类型学的研究和建立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同时也为中国古人类文化找到了来龙去脉。早在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首先提出在华北地区存在两个文化传统,即小石器传统和大石器传统。其中小石器传统起自中国猿人遗址,终止于峙峪遗址,这首次为中国猿人的发展去向找到了归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发现,被贾兰坡先生称为“北京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是过渡的桥梁”。之后,早至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晚到1.8万年前的西白马营遗址之间一系列的文化遗址,既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区系类型学进行了完善,也为中国古人类文化找到了来源和去向。在研究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中,泥河湾文化也起到过重要作用。几十年来,泥河湾以其独特的标准地层和它蕴含的古生奇物、古人类信息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前来研究发掘。从年泥河器湾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以来,已经有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名专家学者踏上这块古老的土地。泥河湾考古也不仅仅限于旧石器考古研究,还在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古动物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磁性年代学等多学科研究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学术界,专家们把泥河湾称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库,是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的圣地,这些构成了今天引起全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4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