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浅谈以夹砂陶为主的华北地区早期陶器

发布时间:2022/8/5 18:27:33   

华北地区早期陶器文化遗存以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徐水南庄头遗址、北京门头沟东胡林和怀柔转年遗址为代表,距今—年左右,是旧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中这一地区出现了磨制石器、带凿孔的木构件,以及最早的驯化动物,人们的生活方式应该开始向定居生活过渡。同时,这一地区也开始出现陶器。陶器以夹砂的黄褐陶和灰陶为主,陶器的器形以平底器为特征。许多陶器表面有烟食的痕迹,表明陶器主要为炊煮用器。

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

于家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坐落于桑干河北岸的虎头梁村西南的于家沟。该遗址的文化层分为下、中、上三层,距今—年左右,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该遗址的中层发现了陶片,经热释光测年所出陶片距今约年。这些旧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陶片,是目前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残片。陶器的质地为夹砂黄褐陶,制作粗糙,胎质疏松,烧成温度约C,最大的一片为夹砂黄褐陶为平底器底部,可能是一个陶罐的器底。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

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距碳十四测定距今约—年,该遗址发现了20余片陶片气陶质中夹砂或夹云母,胎厚0.8—1厘米,烧制火候低,质地较疏松,表面多呈灰色,少数为红褐色,陶色不匀。器形主要是平底罐,底部多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应是炊煮用器。个别器物可能为小钵形器,部分陶片上有钻孔现象。陶器装饰简单,以浅细的绳纹为主,部分陶器的口沿外侧有剔划纹,有的在颈沿处有附加堆纹的装饰。

另外,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年)、北京怀柔转年遗址(距今年)气河南李家沟遗址(距今—年)都发现了新石器早期的陶器。这些陶器主要是炊煮用器,运用泥片贴筑法手制成型,器形以筒形罐等为特色。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据碳十四测定,距今约八千年。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较多的骨器。还有较多的猪、狗家畜遗骨及少量兽骨。磁山文化出土的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

(1)陶器的材质、种类、器形

磁山文化的陶器主要为褐陶,陶器中绝大部分是夹砂红褐陶,其次为泥质红陶。磁山文化遗址所处的土地表层为颗粒状的胶瓣土,不太适宜制作陶器。据推测人们制作陶器所用的陶土的来源,可能取自2米以下的窖穴或坑内。磁山文化早期人们对陶器质地的要求不高,由于距河较近,取砂方便,所以陶质多数为夹砂陶。经过淘洗加工的泥质陶器虽然己经出现,但是数量较少。磁山文化发展到中晚期,泥质陶的数量开始增加,食器和汲水器基本都是泥质陶。这说明制作陶器时人们能够根据器物用途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陶土,并对陶土进一步的配料或淘洗加工。

磁山文化陶器的种类根据使用功能可分为饮食器、炊器、水器、盛储器等。器形以直壁筒形盂、敞口圜底钵或三足缽、敞口深腹罐、小口双耳罐为主,还有靴形支脚、平底盘、三足鼎、杯等。

磁山文化的炊具主要是配套使用的盂和支脚。盂和支脚是磁山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物,约占陶器总数的70%以上,且全部孱和粗细不一的砂粒。陶盂的沿下常附有乳突或器鑿。陶盂的腹部有深有浅,外壁有素面的,也有饰以绳纹、篦点纹、附加连孤纹、叠山纹等。陶盂的整体造型基本以大平底直筒形为特色,呈现出由高向低、由深向浅的器形演化趋势。陶支脚的造型犹如一只倒置的皮靴,靴底齐平,前尖后宽,靴帮大口束腰。为了实用陶支脚的顶部被削平,造型演变呈现出年代越早顶面越宽,反之则越窄。作为炊具的陶盂和支脚是配套使用的,使用时用三个平顶支脚将一个平底陶盂托起,用来烧火做饭,其功能约相当于现在的锅和灶。

磁山文化中最主要的汲水器是束颈深腹罐和小口长颈壶。束颈深腹罐器表多饰绳纹,器形多为瘦长体,口沿外侈,腹部微鼓,略细的颈部可以用来拴系绳索。小口长颈壶全部是素面的细泥红陶,造型为细长颈,圆鼓腹,中腰微折,小平底,上腹部安有两个对称的单孔或多孔耳,用以穿系绳索。少数壶肩附月牙形双耳。磁山文化汲水陶器的造型设计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使用功能,小口的造型是为了避免或减少抛洒。束颈或长颈的设计便于拴系绳索,方便运输。从出土情况来看,束颈罐出现时间较早,小口壶出现时间较晚,也较为进步,并逐渐取代了前者。

磁山文化中最主要的盛储器是直口罐和大口盆。直口罐一般器壁较厚,器表多饰绳纹,多数高20多厘米,少数高达40厘米左右,类似现代的陶瓷缸。大口盆的造型口大底小,腹部较浅。此外,圈足罐也是一种特殊的盛储器,造型为侈口深腹,下附圈足,而且多数都带有石制的圆饼形器盖,是磁山文化中唯一带盖的器物,可能是用来盛装种子等东西的贮藏器。

磁山文化常见的食器有三足钵、钵、碗、盘、杯等。食器以素面泥质红陶为主。三足钵造型为敞口圜底,下附三个圆锥状器足,既增加了器皿的高度,又便于稳固的放置。钵的数量较少。碗的造型为大口平底,晚期出现了实圈足。此外,还有部分椭圆形或两端略尖的舟形碗。盘的造型为圆形或长方形,全部为大平底,类似后世的陶案或托盘。杯多为直筒形。食器多为敞口,便于人们喝粥状的食物,碗和钵的浅腹、小底的造型便于人们来端捧。

(2)陶器的工艺与装饰

磁山文化时期陶器的制作工艺还处在较原始的手制阶段,器壁厚薄不匀。制陶方法主要有手捏成型和泥条盘筑法成型。一般较小的或者造型简单的器形较小用手捏成型,如磁山遗址中常见的碗、杯、皿、支脚、漏斗形器等直接手捏塑成型。制作器形较大和造型复杂的器物,如陶盂、大口罐、束颈罐、小口壶、三足钵等就多釆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磁山文化是我国史前时期较早的釆用泥条筑成法成型的陶器文化之一。

捏成型和泥条盘筑法两种制作方法经常同时使用,如陶盂等大型器物,一般先在地面上铺垫一片编织成的草箔,用陶泥在上面直接拍压出一个圆饼状器底,然后沿着器底外缘用泥条一周周向上盘绕叠筑,待高矮适度时,将内外拍打加密并抹平后,就完成了整个器形。支脚的圈足部分既可直接捏塑,也可以盘筑成型,然后再捏塑项部。小口壶和折腹罐等口部较小的器物,有的是自下而上逐层盘筑,有的则先制成上、下两部分,然后再粘接成型,所以经常出现中腹微折的现象。三足钵和圈足罐等,多数也是用上述方法先塑出整体器形和器足之后,再粘接而成。

器物成型后往往会在陶器表面进行修饰。磁山文化陶器器表的装饰方式多样,人们通过拍打、压印、刻画、剔刺、贴塑等手法在器表进行装饰,有的器物上还同时运用刻划或贴塑的线条、剔刺的坑点组合出各种图案。陶器的表面还装饰纹样有绳纹、篦纹、剔刺纹、指甲纹、划纹、堆塑纹、麻织纹、乳钉纹、席纹等。其中,以绳纹最多。在装饰纹样中以堆塑纹具有特色,是用泥条在椭圆形陶盂和部分支脚的圈足部贴塑出平行线条、叠山、连弧等纹饰,这些凸起的纹饰可以防滑,让人更好的捧持器物,并且它们以重复、连续的方式展开,产生了富有节奏的韵律美。

陶器上常捏塑或粘贴器耳、器鼻、器鎏、乳突等附件。器耳或器鼻常见于小口壶和一些小罐上,是用来穿系绳索的。器鑿和乳突常见于盂口和罐的腹部,主要是为了端取方便而设置的,但也有少数纯属装饰性质。例如:陶支脚的造型犹如一只仰首挺胸的鸟头或鸡头,有的支脚上附加了乳突或泥条来表示鸟的眼睛,或者拍印绳纹或刺剔几何形来表现鸟的羽毛。这些装饰纹样和装饰附件直观地反映了磁山先民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是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美的效果而进行的。

磁山文化遗址没有发现陶窑,经科学测试,陶器的烧造温度较高,夹砂陶约为°C,泥质陶为°C,多数陶器因为火候不够均匀,出现色泽不均的情况。陶器的主色调以红、红褐和灰褐为主。夹砂陶中的陶盂、支脚、绳纹罐多是红褐或灰褐色,束颈刺剔纹罐多红色间黑斑或灰褐色。泥质陶多为橘红或橘黄色,也有少数为灰黑色,说明当时的烧造技术还不太成熟。磁山遗址没有发现陶窑,只是在一些堆积层和灰坑中,发现大小不一的烧土块的堆积,并且烧土块上有苇席及树木枝条等印痕,推测磁山先民可能采用了封泥烧制陶器的方法。这种烧造的方式也就决定了磁山文化陶器的器形不大,体量较小。

总之,新石器时代中早期阶段的磁山文化,陶器还带有一定的原始性。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领域的扩大,磁山文化的陶器较前期的陶器的种类、器形要丰富。陶器造型的设计多根据生活需要来创造,尽管器类还非常简单,但炊具、水器、盛储器、饮食器、储火器等,都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器形上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陶器的制作工艺、装饰方式、烧制条件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看似简单又必小可少的陶器,不但为磁山先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后世生活用具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8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