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中古集珍51甄选瓷杂专场精品选粹
Lot6清康熙白釉瓷塑八仙人物花觚
H:24.5cm
来源:北京文物商店库出
花觚撇口,束颈,鼓腹,足下外撇,浅圈足,器身挺拔,线条流畅,通体施白釉,釉面洁白凝净,颈部贴塑八仙人物,造型生动传神,腹部出戟,间饰八卦纹,其下贴饰梅花纹,梅枝遒劲弯曲,花朵绽放饱满。此花觚造型端庄俊秀,雕塑技艺娴熟,颇具古朴素雅之韵味,当为陈设赏玩之佳器。
Lot18清中期豇豆红太白尊
H:4.5cm
太白尊为康熙朝新创的文房名品,因造型酷似李白饮酒之尊而得名,为文房八大码专属,乃康熙朝组瓷之经典。传世品见有豇豆红釉、白釉品种,其中以豇豆红釉最为著名。豇豆红为康熙红釉中最名贵的品种,由于所施铜红釉敏感易变,烧成难度很大,故只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宫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
其呈色斑由天成,经常隐现深浅不同的斑点,正所谓“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豇豆红釉器流传至今者甚少,其中大部分又在早年流散国外,收藏于各国著名的博物馆中,无论古今中外,皆为传世名品,更显本品之珍。
Lot20清光绪许达生制白釉描金温锅
H:18cm
来源:天津国拍,适珍金九拍LOT08
温锅又名一品汤锅,源于同治时期的宫廷餐具,此类器物有着借鉴西洋餐具造型的一面又有以中华古物进化而来的一面。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东周的青铜豆礼器,便已将此类可保温之器用于筵席盛放食品。至晚清民国,瓷器制作已高度发达,用此物以饮食遂成就了那时大户人家优雅的饮食风尚。
拍品带盖,盖顶塑有狮钮,圆口弧腹,贴塑四系,高圈足外撇。通体白釉描金,饰博古纹,寓意长寿。一侧书“丙午冬月许达生篆”款。许达生,生卒年不详,擅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山水设色清丽,意境阔远。花鸟取海派画风,用笔洒脱,赋彩雅淡。浅绛彩瓷著名画家之一。
Lot4民国粉彩蓝竹纹白衣观音
H:46cm
此件观音立像,面部深具慈容,乌发润面,凤眼微合,鼻若悬胆,樱唇一点,五官端详,颈脖及上胸袒露,胸前横贯一串珠饰。身着宽袖长衣,圆肩修身,衣纹折迭密集流畅,衣裳下摆翻卷,若迎风飘拂。长裙曳足,赤足站立。
观音体态娴静秀丽,手足刻画细腻传神,形态逼真,通体施粉彩,竹纹格调高雅,肃穆大方,超凡脱俗的格调以及清风朗月般的风格,毫发之间尤见功力。底款“蔡福记造”。
Lot5民国粉彩八仙人物故事图挂盘一对
D:24cm
挂盘造型规整,外壁光素,盘心以粉彩分绘八仙人物与婴戏故事图样。人物刻画精细生动,施彩艳丽。外底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圈足对开三孔,用以穿系悬挂。
Lot4清早期白玉笔架
H:7cm
来源:北京文物商店库出
白玉制笔架,玉质清润细腻,匀净素雅,包浆醇和柔润。整体造型呈“山”子,器虽不大,然线条洗练,文韵古雅,是为文房雅赏之佳品。
Lot47清溥儒书法“戬榖”款文房匾
L:22.5cm
此扇形文房匾为木制,木质致密老熟,色泽沉穆。镌刻并髹朱漆“戬榖”二字,笔画饱满,遒劲刚健,体现了一代书法大家独有的精神气象。溥儒(-),字心畬,号西山逸士,斋号寒玉堂,出生于北京。清宗室,恭亲王嫡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其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Lot49清黄杨木松竹梅镇纸
L:20cm
镇纸取整段黄杨木为材,巧琢成一节老竹枝状,上以浮雕、镂雕技法琢刻竹、梅,合为“岁寒三友”。三友在岁寒中同生,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藉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黄杨木生长非常缓慢,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的说法。本件镇纸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包浆莹亮,形制古朴。其造型及纹饰雅趣横生,富以文人寄物抒情,表现出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之追求。
Lot52清早期紫檀束腰三足笔筒
H:12,D:10.5cm
此笔筒由一段质地细密的紫檀料制成。通体素面,简洁明快,筒身微束,底承三矮足。细观之,于静中富具韵律之美。经多年把玩使用,器表生成自然包浆,温润而凝重,加之紫檀木料色沉而雅,古朴之气韵尤盛,是一件文房中案头上的佳品。
Lot60清文石山子
L:15cm
古代文人寄情山水,但受条件限制并不能时常远游与山水为伴。于是将山水或入画,或入陈设,常伴己身,有“室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之说。此文石取天然石材,横亘成岭,沟壑连理,岩脉纵横,犹如屏障,可谓皴法天然、岩峦秀绝。整体造型沉稳端庄,气势雄浑。置于书案之上,可于室内有限之空间即可体味自然,可谓意境清幽之文房佳品。
Lot66清铜山型摆件
L:20cm
此山子精铜而制,其上诸峰耸立,褶壑为谷,点坑作石,气势磅礴极具张力。整体布局紧凑有致,细节丰实,精致自然。造型奇巧,意趣古拙,境意俱佳。原配红木底座。
Lot16明龙泉窑粉青釉渣斗
H:10cm
本件拍品大口外撇,直颈略斜收,扁鼓腹,大圈足较高。胎体匀薄,施粉青釉,釉水滋媚,深浓蕴翠。整器式样端巧优美,古雅隽拔。
渣斗,又名奓斗。瓷质渣斗最早出现于唐代,南北方窑口有烧制。实物例子有北京故宫博物馆院收藏的唐代白釉渣斗,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越窑青瓷渣斗等等,其基本造型是口部外撇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
至北宋,渣斗颈口变大,高度缩短,腹部缩小收敛,口部外撇呈浅盘状,口部的比例更突出,器式更为优美,实物例子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定窑白釉划花渣斗,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的北宋耀州窑青瓷刻花渣斗等。
宋代龙泉窑也生产渣斗,以南宋产品为常见。与北宋渣斗相比,器式进一步变化,口颈硕大连成一体,腹部扁鼓而微垂,造型与上古青铜樽有些微的相似。本品即为南宋之典型式样,同款器例有年简阳县东溪园艺厂宋墓出土龙泉青瓷渣斗5件,韩国新安沉船出水龙泉青瓷渣斗等。
Lot17明龙泉窑粉青釉双凤耳瓶
H:27cm
此瓶盘口,长颈,侧附两凤耳,耳有穿孔,折肩直腹,下承浅圈足。其器身有金缮,通身施粉青色釉,釉质润泽丰腴。釉层较为肥厚,略带乳浊,色泽温润,光敛内藴,类玉似冰,扣之有金石之声,所谓“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
外壁光素,线条优雅,外形大气古朴、典雅高贵。较为符合宋人的审美。龙泉窑以青釉而闻名,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多不事雕饰,以朴素文雅取胜。此器属典型的陈设立件,存世极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南宋龙泉窑极品,也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堪为个中之上品。
此物的造型与松阳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完全一致。其于年在丽水松阳县西屏镇道班工地出土,另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久保惣记念美术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有同类器收藏,此类器是龙泉窑中的上品,在宋代就被出口到日本,当时贵族阶层流行茶道,以收集中华唐物为荣,龙泉青瓷花瓶作为茶席中不可或缺之物,备受追捧。其中以日本和泉市久保惣记念美术馆收藏的被定为日本国宝的“万声”和阳明文库收藏的被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的“千声”最为有名。(配原木盒)
Lot8清晚期粉彩花开富贵赏瓶
H:48cm
拍品大口微撇,束颈,圆肩鼓腹,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以粉彩绘牡丹蝙蝠纹样,寓意“花开富贵”。牡丹娇艳生动,枝叶繁茂,红蝠翩翩,尽显祥瑞吉庆,透出富贵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