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资源 >> 文博沙龙第一期陶器纹饰装饰概说
文博沙龙
EnjoyTime
栏目开篇语
传,递也;承,接联。传承,须知“有何可承、所传为何”。作为大庆文博人,恢复民族历史记忆,传承地域文明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为了让大众通过博物馆的视角了解更多大庆历史和文化,我们依托本平台,推出文博沙龙,讲述考古知识,展示历史文化,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再拾薪火。
让我们跟随文博沙龙的足迹,走进历史。
陶
器
纹
饰
装饰概说
陶器纹饰,既是陶器装饰纹样,又是陶器制作的一部分。
从制作工艺上来讲,陶器纹饰的特殊性,主要源于陶器制作原料——泥料。成形方法因其而特别,使用的工具和加工方法也随其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便出现了四类美化坯体的方法,即坯体装饰、化妆土装饰、加彩装饰、釉装饰。
其中原始陶器的装饰方法主要是坯体装饰,有的是在成形时形成的,比如拉坯时的手纹、加固坯体时拍打出的花纹等;若将不同色彩的泥绞在一起制作,就会出现绞胎纹。成形后的坯体上也可贴上泥条、泥点以形成附着在坯面上的装饰;若用工具雕刻坯体,就会有凹于坯面的刻花纹或镂空纹出现。总之,这些不附加其他材料的装饰方法是早期陶器的主要美化方式,称为坯体装饰或胎装饰,也就是在坯体上进行印纹或做加、减而形成的装饰方法。
原始社会早期的陶器制作还处在烧结的“火候较低”、“质地粗糙”、“陶色不纯”等初创阶段,但这并不妨碍已经具备审美意识的制作者在圆形的器皿上添加具有倾向性的装饰线条。
陶器纹饰的修饰加工有许多方法,如压印,用特制的工具,像是陶拍将坯体压实,并将陶拍上的绳纹、席纹等花纹压印到陶坯上,在陶器上形成成排而整齐的装饰花纹;堆贴,是在陶器表面堆贴出带有立体感的浮雕花纹;雕塑,是将陶器坯体直接塑造成人物或动物等放生造型;刻划,用细木棒或骨器等线刻纹样;彩绘,在陶器表面绘有黑色、赭红色和白色等装饰花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彩陶。彩陶的出现,代表了陶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成就。
▲马家窑类型旋涡纹陶瓮
实践证明,制作圆形器要比其他器型实用,而且条件优越,同样体积,圆形器比其他形器容量大。从造型结构的形式美方面来看,圆形器更容易取得形体权衡比例、曲直对比的艺术效果,即纹饰分布立体面上具备稳定感,更加适宜对称和规整的施纹。纵观早期陶器的纹饰,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绘在器物的肩部和腹部,肩部的位置常画主纹,这是为了适应人们席地而坐便于欣赏方便,同时上下虚实相应,更使得器型显得挺拔、丰满,从而加强了陶器比例权衡的美感。
以大庆地区白金宝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例,根据出土陶器装饰图案的内容,可以将纹饰大体归纳为几何形、动物、植物纹饰三类。其中以几何纹饰应用最为普遍,动物、植物纹样次之。
▲白金宝遗址陶器纹饰分类图
几何形纹饰,主要是线条的粗细、长短、曲折、横竖、交叉和圆点等互有规则的排列,组成所谓的方格纹、网纹、三角纹等各种图案;动物纹样中常见的有鱼纹、蛙纹、鹿纹;植物纹样则有树纹。
这些纹饰,源自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对形体的抽象认识,长期从事渔猎的白金宝先民,仔细入微地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形态,才能创造出这样写实和生动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制陶者可能既是渔猎劳动的能手,又是陶器创造、制作和装饰的“行家”,所以在他们的装饰艺术里,必然地反映出带有与劳动生产密切相关的鲜明特色。
由上述可知,陶器纹饰的装饰艺术依据劳动和生活需要的形式原理,结合具体要求,创造了权衡比例、图案的章法,这不单是人们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的认识,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撰稿:王鑫玥
责编:刘玉玲
编审:齐琳
监制:张凤礼
大庆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