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资源 >> 瓷器中的慢时光私享瓷留住美丽故事
泥土在烈火中涅槃,或变成晶莹剔透的日用陶瓷,或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陶瓷。陶瓷,在张家口宣化的工业历史中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随着工业城市的转型,宣化陶瓷正以另一个身份——工业旅游文化符号,承载着陶瓷技艺,传播陶瓷文化梦想,抒写新的历史。
宣化国玉陶瓷文化园。和颖摄工业与艺术相映成趣
宣化区幸福街号,一座年代感十足的工厂大门,这里就是宣化国玉陶瓷文化园。
宣化国玉陶瓷文化园的前身是宣化第三瓷厂,建于年。年企业改制后重组为宣化国玉陶瓷有限公司,当时,主要生产日用陶瓷。年选择“工业旅游”产业转型路径,在旧厂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立了国玉陶瓷文化园,成为集旅游参观、陶瓷体验、私人定制、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园区里一座座方方正正的厂房,以白色为主色调,就像是生产的一件件白色陶瓷商品,保持着早期工业文明的特色。但在厚重的工业文化底色上,又在园区的细微处,闪耀着陶瓷文化的艺术光芒。
道路两边,硕大的彩色陶瓷牡丹花端庄大气,将它围起的花池由日常使用的一个个白瓷杯倒扣层层垒成;一只单脚独立、通身雪白的大公鸡昂首挺胸神气十足,走近才看清,构成胸前、背上羽毛的是一个个白色瓷勺,尾羽是用细长的瓷盘拼出,就连鸡腿的纹理都是用一个个小瓷碟拼接而成;更让人震撼的是一条长达19.49米的瓷龙,是用3万多件日用陶瓷粘贴、拼接,耗费了匠人数日心血设计完成。龙身上的蓝色釉料装饰独具匠心,让整条龙栩栩如生。
剪纸式瓷板画惊艳绝伦
埋藏的文艺心仿佛被唤醒,跃跃欲试,我们快速走进文化陶瓷体验馆。这座体验馆,是由原有煤烧窑车间改造而成,占地平方米,包括观光工厂、体验区、时空隧道、陶瓷博物馆、私享瓷定制展览区等多个功能区。
一进大门,是一幅长15米宽3米、名曰“上古风情”的巨幅瓷板雕刻壁画,它结合了中国非遗剪纸艺术,展现宣化风土人情,让人耳目一新。
这幅壁画是国玉陶瓷的匠人经过反复实验,突破技术瓶颈,用块厚度为12毫米的瓷板,结合石雕、玉雕等民族工艺特点,将手工制作与机械加工相结合,经过多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历时60天制作完成。画中,象征宣化的镇朔楼、清远楼、拱极楼三座古楼下,热闹的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展现出宣化人民安居乐业、市景繁荣的生活场景。
从惊叹中回神,走进观光工厂,这里主要生产的是骨质瓷,工人们正在用清水修验毛坯陶瓷,这一步是瓷器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毛坯陶瓷修验后成为精坯,干燥后就可以素烧,素烧后再打磨和抛光,让瓷器表面更光滑,没有瑕疵。从坯料制备、制模、干燥、施釉到装烧,一路欣赏下来,一件件精美的骨质瓷便从电窑中新鲜出炉。
“私享瓷”留住美丽故事
陶瓷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器型,更在于陶瓷上的画。想要独一无二,非人工绘画莫属。
在一处深度体验区,国玉陶瓷的匠人正在潜心为瓷器的图案上色,她左手托住瓷盘底部,右手用特制的鸡头笔,蘸上蓝色的颜料,小心翼翼地滴一滴颜料在上面,再利用重力的作用,将颜料填满整片叶子,素白的瓷盘便有了鲜活的生命。画完后,再上釉烧制,独一无二的釉下彩骨瓷盘出炉了。
这个盘子便是一位游客定制的“私享瓷”。所谓“私享瓷”,是国玉陶瓷文化园从工业大生产向文化产业转型的主打品牌,旨在为游客打造自己的专属瓷器。在“私享瓷”定制大厅里,摆放着上百件游客定制的各种瓷器。有印着孕妇照的大肚台灯,是宝宝来到人世间最美的纪念;有精美瓷如意庆祝北京冬奥会举办;还有知名人士绘画的艺术瓷瓶……每一件展示品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放在灯下,这些艺术品晶莹剔透,轻敲,声音清脆,如筝音流淌,给人以无限遐想。
“桑洋水路”采访行
(原标题:瓷器中的慢时光)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李如意张家口日报记者赵娜臧波亢春宁
流程编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