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独居明月村,6年探索,他将泥火灰完美

发布时间:2023/12/16 12:57:23   
古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今有泥火缠绵羽化成瓷。只见窑洞中火光通明,一根根松枝被劈裂后放入灶内,火舌迅速卷起松枝,吞没成灰。拉好的泥胚经过高温裸烧,逐渐显出成釉后的风华。廖天浪看着被火光映得通透非常的器物,被热得通红的脸上不禁露出了一抹开心的笑容。文

王小霞图

来自受访者96编辑器人类文明史上,陶器出现得极早。火是大自然的艺术,泥土则是大自然的馈赠。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发现,火种与泥土相遇,能够改变泥土的性质,让它变得坚硬,从而得到一种新器物:陶器。陶制器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十分受人欢迎。因此,陶瓷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有了一层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人们在烧制陶器时,为追求器物完美无瑕的美感,常用匣钵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了陶器与灰尘的接触,陶器的釉色面貌得以保持一致。如今廖天浪所追求的“火痕柴烧”效果则是与之相反,这与现代审美追求也有一定的关联。柴窑什么是柴烧?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柴烧起源于中国古代,这种烧制方法利用木材作为烧窑最主要的燃料。上等松木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形成独有的松烟,烟富含碳素,加上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天然灰釉,依附在器物上。廖天浪展示手中器物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这正是柴烧陶艺家们为它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越接近现代,柴烧陶瓷越注重自然、自由。在烧制作品的过程中,人们让木灰烬与泥土尽量达到自然结合,这样,烧成的器物所产生的“瑕疵”才会与思想接轨。追求自然美的廖天浪会避免使用匣钵,利用木灰烬在釉面上落灰或火苗接触到胎体的偶然性行为,达到真正的“火痕”。柴烧作品在廖天浪看来,柴烧是一种低调的传统手工艺术,是人与窑贴近交流后的情感对话,是火与土携手共舞的能量释放。这种方法更加倾向于柴烧过程观念的重塑,对人性自由的追求。这有悖于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其中的偶然性却充满了来自美学上的吸引力。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们此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1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