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北京雀斑医院哪里好 http://m.39.net/pf/a_10057619.html

陶瓷器,是泥与火的艺术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除了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

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著名的窑场?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北方白瓷的代表

——巩义窑

巩义窑是隋唐时期北方的著名窑场。从已发现的窑址可知,该窑始烧于北魏时期,主烧青瓷。隋唐时期有较大发展,以白瓷为主。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白釉青花也创烧于该窑。

巩义窑还是唐三彩烧造的代表性窑场,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该窑所产,所制绞胎器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并且黑瓷、茶叶末釉瓷器也占一定生产比例。

?

馆藏展品

?

白釉人面镇墓兽

隋(~年)

高30厘米

底长15.8厘米

底宽12.5厘米

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

深圳博物馆藏

白釉兽面镇墓兽

隋(~年)

高27.5厘米

底长15.4厘米

底宽12.5厘米

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

深圳博物馆藏

置于墓门处成对出现的陶俑和神兽(有人面兽身和兽面兽身两种)被称之为“镇墓武士俑”和“镇墓兽”,是用于守护墓葬的特殊陶俑。其中镇墓兽在战国时开始出现,西晋时期的墓中已较为常见,北魏平城时期,出现了人面镇墓兽。

北朝镇墓俑成对放置的葬俗,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是考察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陶俑地域和时代变迁的重要标记。隋代最重要的变化是出现了白瓷镇墓兽。

白釉龙柄壶

唐(~年)

高24.8厘米

口径11.5厘米

底径11.3厘米

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

深圳博物馆藏

白釉双龙柄瓶

唐(~年)

高44厘米

腹径22厘米

底径10厘米

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

深圳博物馆藏

双龙柄瓶是始于北朝,流行于隋唐的独特瓶式,可能自隋代双龙耳连腹瓶演变而来。隋代有单龙柄凤首瓶、双龙柄双联瓶,唐代有三龙柄的异形瓶式。这种瓶的渊源有二,一是古希腊时期的安弗拉双耳瓶,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七、八世纪;二是中国三国、晋以来的龙柄鸡首壶。希腊的双耳和中国的龙在隋唐时代结合变成了双龙柄瓶式。

这类双龙柄瓶较大量的出现在唐代墓葬中,主要集中在洛阳、西安。从目前所见实物看,其材质有铜质、瓷质、三彩,以三彩为多见。这类瓶除陪葬外,其他用途不详。这类瓶式在盛唐以后基本消失,但因其瓶式经典,故清宫中有旧藏,清雍正朝也有仿制。

绞胎盂

唐(~年)

高6.5厘米

口径3.5厘米

年深圳市武警边防六支队移交

深圳博物馆藏

绞胎,是唐代巩义窑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又称搅胎或绞泥。其制作方法是把配出的深色和白色相间的瓷泥,切成薄片,按需求贴于制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利用绞泥制作成型。柔软的色泥扭曲掺合,呈现各种花纹图案,再罩淡黄铅釉或白釉,经℃-℃的窑温烧成。

花纹多样,可见木理纹、曲折纹、团花纹等,其中团花纹又有朵梅纹、如意云纹、菱花纹几种,均制作精细,十分美观。

白釉渣斗

唐(~年)

高10.6厘米

口径11.8厘米

底径6.8厘米

年征集

深圳博物馆藏

唾壶,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亦用于盛载茶渣,也是茶具的一种。唐代瓷器流行“南青北白”,即南方越窑系统的青瓷和北方邢窑系统的白瓷。此件白瓷渣斗属北方巩县窑产品,其造型简洁大方,方便实用。

?

知识拓展

?

巩义窑唐代生产规模很大,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而且与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瓷器一起,远销到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埃及等国家。

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唐(~年)

“黑石号”沉船出水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三彩塔式盖罐

唐大中五年(年)

年河南巩义北窑湾唐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绞胎圆角长方形枕

唐(~年)

三门峡市博物馆藏

白釉盖罐

唐(~年)

-年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黑釉三足炉

唐(~年)

-年河南巩义黄冶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白釉、黑釉、唐三彩

......

这些造型独特、多彩的巩义窑陶瓷器

想不想近距离欣赏?

又逢周末

欢迎来深博看展哦~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问陶之旅——深圳博物馆陶瓷展

展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1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