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资源 >>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
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2.仰韶文化陶器3.龙山文化陶器4.马家窑文化陶器5.齐家文化陶器6.大汶口文化陶器7.山东龙山文化陶器
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年代在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是华北新石器时代已知的最早遗存,两地出土的陶器与后来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一脉相承,是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制陶情况重要资料。
裴李岗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夹砂两种。都是手制而成,烧造温度约-℃。器表素面,少数饰有划纹,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等。器形简单,碗,钵、壶、罐、鼎。代表器物有圆底钵、三足钵、深腹罐、鼎。磁山的陶器则以夹砂红褐陶居多,有少量泥质红陶,制作方法和烧造温度均与裴李岗陶器相似。器表素面或略有磨光,纹饰有划纹、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细绳纹、席纹等。器形主要有碗、钵、盘、壶、罐、豆、盂、四足鼎、支座。较有代表件的器物如盂(数量最多)、支座(倒靴形)、假圈足碗、圆底钵、三足钵、小口双耳壶、深腹罐等。
2.仰韶文化陶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的重要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朱东部,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为中心地区。其制陶业已达到一定水平,陶器被广泛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这时期的彩陶也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代表。
3.中原龙山文化陶器: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陶器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等地。其陶器以灰色为主。烧造技术较仰韶文化时期所提高。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手制为主,纹饰上以篮纹最为常见。晚期龙山文化主要是灰陶和红陶,黑陶数量也有所增加,制作仍以手制为主,部分开始使用模制。陶器种类增加。
4、马家窑文化陶器: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是受仰韶文化庙庄沟类型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陶器制作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马家窑文化陶器均为手制,以泥质红陶为主,但最突出的还是彩陶。
5、齐家文化陶器: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主要在甘肃、青海和宁夏境内。其陶器主要作为日用品出现,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采用手制成形,部分器物采用连接的方式塑成一体。这时期的器物表面较为粗糙,很少经过精细的打磨。
6.大汶口文化陶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北部地区,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在慢轮基础上开始出现轮制。除一般的陶土外还使用了高岭土或瓷土制作白陶。这时期陶器表面都经过磨光处理。装饰上采用涂红衣或彩绘的方式。
7.山东龙山文化陶器: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束的,其分布范围包括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等地,轮制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器形更规整,器壁厚度更均匀,陶器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