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红陶圆卷形器,高5厘米,长18厘米,宽13厘米。造型为圆卷形,边缘内折,中间凸起。红陶质,正面较光滑,背面致粗糙。
红陶器边缘由一圈三角形锯齿纹组成连续辅纹图案,整个圆形面主题纹饰分三部分构成,上下雕刻两条大鱼,鱼头摆放朝向分东西朝向,中间长宽形区域雕刻网格纹,鱼口中各含有一颗仙草。
在古代传承下来的雕刻艺术品中,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人物纹、动物纹、各类花草等,但其中鱼纹较为少见,而以鱼纹作为主题纹饰的雕刻品,大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和陶缸上。
从红陶圆卷形器的造型来分析,不太可能是因火候过高出现变形而产生的畸形,更像是为某种用途专门制作的一种特有器具,也不像是祭祀用器皿。
由于采用的是阴线刻表现手法,器表十分毛糙,似乎更像是生活日用器,那它最有可能的用途就是厨房用来刮姜蒜汁的工具,“刮刮”,刮刮就是为饮食享饪制作佐料时使用的一种工具,其功用类似于臼杵,刮刮主要是来回磨蹭,把蒜苔、生姜汁等新鲜佐料细化,而臼杵是靠上下敲击鼓捣,把胡蕉、花蕉、豆制品等较硬的材料掏碎。
此件红陶形卷器,从其凹下造型看,两边折边均匀,制作考究。纹饰雕刻精美,线条流畅。在古代,鱼口衔仙草代表着永恒长久,鱼在古代也是爱情的象征,寓意夫妻和谐,多子多福和鱼跃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