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资源 >> 古人出殡时,为什么要让长子摔瓦盆,流
说起殡葬礼仪,相信很多人都比较陌生,甚至还会比较忌讳。但是在殡葬的时候,有个做法却从古代传到了现今,那便是只有长子才有资格摔瓦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殡葬,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古代的时候,它还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都知道,古代我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天子掌管一切,因此为了显示身份的高贵,即使在人去世后,也流传着一套严格的丧葬仪式,像陪葬多少、陪葬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因为在当时人看来,人去世之后跟之前的生活是一模一样的,因此陪葬的东西越多、越富贵,在阴间也可以享受,因此在人去世之后,便会根据他身前的等级进行安排。
而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还用过活人陪葬。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陋习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反对,渐渐的它便从丧葬仪式中消失殆尽。到战国末期的时候,殡葬的仪式又开始变得越来越隆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一家的殡葬仪式大小是一个家庭富有的体现,同时谁家举办的越隆重,也说明下次转世可以投到一个好的人家去。
据说,在当时举办一场丧葬仪式,至少要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去世之前,这一家族之中,无论大小都要聚集起来,前去拜见即将去世之人,听从他们的教诲与警告,以此表达对先辈的尊重。而在去世之后,还要从头到尾的为死亡之人洗漱一番,保证他们在去世时也能保持干干净净的体态。
而在一切都准备好之后,人们还会做一种叫作“复”的仪式。这个仪式,是特意为去世之人准备的,希望他们能够在去世之后顺顺利利的找到家门,回来见一见自己的后辈。同时还会在他们的口腔之内放一点粮食进去,而这也是凭自己家境决定的,至于具体放什么,并没有什么统一的说法,多少放一点,过去阴间不受饿便行。
等以上这一系列操作完成之后,亲属后辈们便会统一换成服丧的衣服,为先辈们穿孝守灵。所有的亲属及客人拜别完毕之后,便会把去世之人放入提前预备好的棺材里,并将棺材全部封闭好,避免埋葬后遭到其他虫类的啃咬。而在出丧的时候,还会要求长子来摔瓦盆,之所以要这么做,还要从范蠡说起。
据说,他在去世之前特意询问他的子弟们,问他们是否有人主动继承自己的家产,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回答,而这时有一个人却拿着陶器,把他摔在了地上,因此范蠡便把他立为了继承人。因此人们便觉得,谁摔了这个瓦盆,那么谁便可以继承家里的遗产。
这一规定出来后,为了争家产,人人抢着摔瓦盆,到最后弄得兄弟反目成仇,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便规定由长子来执行。没有长子或长子不幸离世的,便按长幼顺序来定。等这一切完成之后,丧葬仪式也只算完成了三分之二。
之后,便只剩下下葬,但是何时下葬,却也有讲究。每家在家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时间,随后才能进行下葬,这样下来,一套完整的丧葬仪式才算完成。虽然程序繁多,但是这却体现了对去世之人的尊敬,因此直到今日,这些习俗也依旧被使用着,只不过慢慢的简化了一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