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浅谈宜兴明清陶缸文化与堆贴花艺术的发

发布时间:2022/5/9 20:32:11   

堆花艺术

明清陶缸

浅谈宜兴明清陶缸文化

与堆(贴)花艺术的发展(二)

作者:任建光

明朝建都南京,由于宫廷需要大量购置太平缸等其他实用陶缸,宜兴作为大规模的制陶产区,特别盛产的甲泥是制作大件陶缸陶器的最佳原材料,且有着距离南京仅多公里的地理优势,因此成为了最理想的为宫廷烧造御用陶缸陶器的地方。据史俊棠主编的《宜兴陶瓷史》记载,明洪武十九年(年)朝廷对缸窑制缸匠实行“轮班匠制”规定“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至洪武二十六年,朝廷又规定缸窑匠“一年一班”轮流烧造御用陶缸陶器,使得外地窑工、缸匠大批汇集江南,形成“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盛况。永乐十九年(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取民匠户二万七千以行,南京减户口过半”(《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4“江南应天府”),由于大批窑工、缸匠北徏,宜兴窑场过半停业,只有缸器维持正常生产。这一记载有力证明了御用缸器一直在宜兴烧造的事实。

明成化二十年(年),废除“轮班匠制”,窑工、缸匠被遣散回籍“复起烧造”。万历年间宜兴窑场每日所需窑工、缸匠近千人,所产大缸有海六花、海六石、海七石、海南申放、放样申放等10余种,中小缸有板缸、长缸、桶缸、面缸、浴缸、酱缸、油缸等50余种,分别施蟹壳青釉、嫩红釉、酱红釉,其形制周正,口沿丰硕,有“鬻(yù)于四方利再博”之说。清顺治十一年(年)汤渡窑户“林十万”受旨烧造御用大龙缸,容水量公斤,缸体堆贴“龙戏海涛”图,施黄金色釉。由于体积过大,缸坯入窑时都要把窑门拆大后才能入窑烧造,制作烧造成本巨大,“林十万”虽竭尽全力,终因赔累过大,几乎倾家荡产。(《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宫廷不断需要烧造御用堆花陶缸,使得宜兴均陶堆花陶缸工艺发展日新月异,光彩夺目。

图1▲

明代初期宜兴均陶堆花陶缸特点:缸口外折,薄而宽,体形宽硕,坚直挺拔。由于为宫廷烧造御用,既要实用更要美观,为了彰显皇室尊贵身份,必须在缸体上铺以装饰图案。最初以细缸泥作为堆花材料,印模印出各类花卉动物,用堆出的线条联成画面。印模出的几个一模一样的呆板花叶,仅仅用几条线串结组合就能成一幅简练、淡雅、舒展的画面,是要有极高艺术造诣才能完成的。真正是简到极致便是美,淡到极致便是雅!(见图1)

图2▲

图3▲

明初堆花陶缸画面以印模为主,辅以泥塑成形,以牡丹花、荷花、菊花、梅花等为常见。这与明王朝刚建立,君王希望国家富有,为官者清正廉洁的本意有关,也与明初洪武时期、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上,常以描绘牡丹花、荷花、菊花、梅花等纹饰相互印证。这更是宜兴均陶堆花陶缸与景德镇青花瓷,同时期为明代宫廷烧造御用器的有力佐证。(见图2,3,4,5)

图4▲

图5▲

共赏

明代海棠形荷花缸

共赏

清代和合二仙锁缸

-未完待续-

店址:天一堂(汤蜀路店)

联系人:任建光

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1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