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陶瓷鉴定实用操作十二讲第八讲看工艺

发布时间:2025/1/19 16:43:33   
陶瓷发展经历了从陶器、原始瓷器(炻器)、发展期(唐宋瓷石一元配方)到成熟期(二元配方明清景德镇)这么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从练泥、配方、烧窑到生产量上的要求不一,从而也衍生出不同时期在工艺表现上的特征各异。所以,我们只要抓住了其主要的特征,就能成为你鉴定的诀窍。工艺除了胎釉要作为一个专题来讲外,一般要看这么几个方面:制坯、装饰、上釉、烧窑。第一、看制坯制坯陶器1、内壁螺纹起伏:由于多用泥条盘筑法,所以盘好后会再用泥抹光滑,因而内壁会有旋转起伏的螺纹,且看上去会有一个顺着同一方向发展的趋势。(汉以前)由于泥条强度不高,所以早期陶器底都很小,就是为了方便泥条盘起。2、接底: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时,在盘之前,会先放泥并在下面,然后泥条开始在上面盘筑,所以泥和身子是接上的,有时会掉底。(汉以前)3、项部慢轮修坯:由于当时已经有慢轮修坯。所以从两周时期到两汉时期,所用的盘筑等法做好的器物,会再用转轮修理规整,不过大多只修口部。4、分类观察看材料。上古陶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黑陶、白陶、夹沙陶,夹蚌陶、印纹灰陶等。各类陶器多是就地取材,因而受当地材料的限制,与现在的仿陶多有区别。现今的防陶材料大多还是出自河南等地,除泥质灰陶与两汉材料一样外,其它都是有区别的。所以,当我们将上述陶片作标本采集后,再与市场上的假器作比较,能够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于材料上特征的分辨能力。例如黑陶夹草,有些当地的河沙带云母片等。裴李岗文化泥质红陶壶仰韶文化红陶尖底壶良渚文化灰陶釜、贯耳壶、三足鼎良渚文化黑陶贯耳壶龙山文化黑陶杯商代白陶尊大汶口文化白陶规夹砂陶夹蚌陶战国印纹灰陶和印纹硬陶5、陶俑制坯捏塑制俑:商周时期,多用活人牲口作陪葬,没有俑陪葬的,因而许多出土造型俑物都是即兴之作。以捏塑为主,没有模具。秦汉时模范俑,秦汉时期社会进步,活人活牲口陪葬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陶俑,按等级划分形成葬制。葬制对俑的大小、规格、数量、内容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俑需求量的增加,慢慢有了一定制式的模范样本出现。有些是整体一模,也有的分开铸型后再拼装。就拿汉代的刘姓王墓葬,王室墓地陪葬以及一般官员,这三者之间都是有很大区别的,这都是我们鉴定可以参照的。半模铸型:魏晋南北朝,俑川的随意需求量大,因而出现了很多半模铸型。这些半模铸型施粉色彩一般就用一半,后面使其平面了事。三彩俑的以粘土为原料,二次烧制,粗细不均。用模制挤压成形,有手印指纹和明显接缝,现仿多注浆,因而有细腻的胎土。第二,看装饰1、彩陶装饰鉴定:彩陶器是在陶器作好后,上彩色,入窑烧。因而,彩色入胎中,手摸不掉。现在仿的一般色泽鲜。2、彩绘陶:秦汉烧陶均使用彩绘。在陶器烧好后,再用植物颜料上一层彩绘,色彩因而是绘在表面的,在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浮在表层剥离层上的彩绘,基本是一碰就掉,而新仿的基本都已入胎上,是抹不掉的。胎装饰:在没有彩装饰,或者无法彩装饰的时候,一般会在胎上想办法装饰。比如说泥条搓边装饰,就是商周时在上换一圈曲边的胎装饰,也有汉壶上接一圈凸底纹的胎装饰。拍印印纹装饰,商周的印纹灰陶、白陶以及汉代印纹瓷器,都在制坯好的瓷物上外拍印各种规矩的花纹,如麻布纹,人字纹、田纹等。为防止在拍印时器物变形,所以一般在器内用手顶住坯体,一直顶到拍印满。因而这类器物内会留下抵窝。后仿印纹陶的抵窝是人造的,明显的不自然。贴印推塑装饰,从战国到秦汉的壶、仿框等器物上,从推贴铺首开始。到了魏晋,推贴人物仓镶上推贴十二生肖。而长沙窑这种推贴技术则成为了长沙窑的主要特色装饰,人物花鸟。宋代推塑只限于在魂瓶上,一般不采用。到明清德化窑推塑成为特色,其它的都是零星之作。3、刻划花装饰,到了宋代,成为了主流装饰。宋代主要是青白釉,所以刻花以宋代为主。由于刻划花生产量大,要求又一样,故而一个工匠很可能对一种划花熟练至极,成为这方面的大师,每一刀如行云流水般,起落之间浑然天成,毫无挂碍。而后仿品中刀工就要差很多了,一刀中很慢有停顿,很容易分鉴出来。宋代磁州窑、扒村窑等,有剔地装饰,在黑胎上施白色化装土,再按纹样剔除画好的化装土漏出部分黑地,上釉烧出后产生黑白系列的花纹。这种装饰清代和民国很多,烧缸胎的窑口也还有这种工艺,只不过是红胎上出纹样上褐黄釉,要注意这是民国货。4、彩色装饰,这个留到后面,我们会专门讲到。第三,看上釉釉的产生是一种偶然,草木灰沾上瓷胎后形成釉,后来发展石灰釉,石灰变成釉,各种色釉。在不同的时期上釉的部位和上釉的方法也可以提供几个时代的特征。1、早期青瓷刷满釉:现在发现的商代原始瓷器,是先刷满釉的。由于当时人们对釉的认识不高,釉在烧制过程中会流动板结。直到后来认识到满釉在底部会粘在窑上,因而都会在底部铺河沙等来防止粘结。2、战国至汉开始,除了施满釉外,也出现里面满釉,外面无釉,或是口部有釉,内部有釉特征的上釉方式。3、汉代开始至魏晋南北朝,多是半釉器内采取的浸釉。因而半釉总是有向下流动釉泪,里面多半无釉。4、隋唐时的釉面已经到了四分之三的程度,器内则一般无釉。也许是瓷化程度较高,吸水率降低的原因。内部无釉也行,但注意也有一些内部有釉的。5、唐代至宋元,瓷器基本就是满釉的了。为了克服釉与其它器相粘连的情况,出现了支钉支烧,装烧复烧等方法。垫圈,都是在想办法烧出最大程度的满釉又最小程度的粘连。宋代也有很大部分瓷器内部无釉的。6、明朝初期青花是内刷釉的。明代瓷器多是修好圈后用手捏至圈足浸釉,内部采取刷釉。因此,明代多在圈足处有手握点,且没有釉,内部釉有刷痕。碗类是满浸釉后,把圈足再刷一遍,因此足端多不整齐。7、清代景德镇制器时,多是先浸好釉后再修出圈足。因而足釉与坯的分界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分开。清乾隆后出圈足后,再用笔和布加以揩拭。因而底面总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第四,看烧窑烧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窑从普通的窑变成龙窑,经过变化,在一个窑中,所处的窑位不同,烧成的东西就不同,火温也发展变化。1、一般来说,原始陶器火温都在度左右,因而还没有完全烧结,吸水率就高,声音就闷,闻起来就会有土气,敲起来就无强声。二里头文化红陶鬲2、原始瓷器的火温已达到至度,肯定已烧结,但因为胎土一元配方的原因,瓷质陶锻、腐蚀不一样,常常会因胎中有机质产生大量气体,在胎中澎湃后而在器口留下很大的包块,这是汉代特有的气包块。烧起来经常出现很大的釉泡。声音响不亮,收缩比大,与现代的声音也有很大的差别,度烧出的釉面声音与今天的绝对不一样变形。3、宋元时期的火温已经和现代一样,顶多是由柴窑烧出,所以火温上升的速度有时会很慢。这也造成了胎内的汽泡很慢的上升到釉面,形成的很多很小的痱子点。而现代火温上升快,汽泡在釉面就凝结,因而釉表面平整坚实。4、宋代元代紫砂壶是与烧的窑一起装烧。因而胎上常有石釉泪痕。5、明代窑火温上升比较慢,因而釉面也是非常的润,玻璃光不强,但汽泡的面密集。6、清代窑开始使用煤,窑温很快上升到度,因而釉面亮坚,彩釉是入窑烧两次。清代窑温高硬度也高本文转载自夏志钢(武汉壶语堂博物馆馆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7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