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前景 >> 推荐赏石奇石赏玩雅趣让人百看不厌,
-----精选段落-----
夏商两周时期
磬的形制又分为单悬的特磬与成组使用的编磬,它们不仅在数量上有区别,而且其质地也在使用中有严格的规范。祭天地山川,使用石磬;祭列祖列宗,则敲击玉磬。
后来又规定,只有王宫的乐坛上才可以悬击石磬。诸侯如胆敢悬击石磬,那就是僭越,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王室还设有磬师,专门教授击磬之道。
这件虎纹石磬,是单悬的特磬,以青色灵璧大理石精心磨雕,在发现这件石磬的西侧有女性骨架24具,可能是殉葬的乐工。
殷墟中有许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就有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比较精细,磬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
妇好为商王武丁之妻,其墓位于安阳小屯,里面有铜器、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多达一千余件。尤其玉器品类繁多,玉器制造精美绝伦,集古玉器艺术之大成,象牙杯通体雕刻,并镶嵌有绿松石,是古代雕刻与镶嵌精品,同时已出现了专门从事玉器生产的人员,称为“玉人”。
进入商代,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赏玉活动就已经十分普及了。据史料载:周武王伐纣时曾“得旧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万八”。
而《山海经》和《轩辕黄帝传》则进一步指出:黄帝乃我国之“首用玉者,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舜曾把一块天然墨玉制成玄圭送给禹。
玉器收藏,最晚始于夏商时期。由于玉产量太少而又十分珍贵,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
因此,我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说文》道:“玉,石之美者”,这就把玉也归为石之一类了。于是奇石、怪石后来也常跻身宝玉之列而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上贡物品。
妇好墓中玉器的原料,大部分是新疆玉,只有3件嘴形器,质地近似岫岩玉,一件玉戈可能是独山玉,另有少数板岩和大理岩。
这说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为主体,有别于近畿其他贵族和各方国首领所用的玉器,从而结束了我国古代长达二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阶段。
妇好墓玉器的玉色以深浅不等的青玉为主,白玉、黄玉墨玉极少。除王室玉之外,还有来自地方方国的玉器,如有的刻铭说明是来自“卢方”的,这反映了商王室玉和方国玉器的工艺特色。
琢玉技巧有阴线、阳线、平面、凹面、立体等手法,在一件玉器上往往有多种琢法,图案的体面处理也有变化。
妇好墓玉器的新器型有簋盘纺轮、梳、耳勺、虎、象、熊、鹿、猴、马、牛、狗、兔、羊头、鹤、鹰、鸱、鹦鹉、鸽、燕雏、鸬鹚、鹅、鸭、螳螂、龙凤双体、凤、怪鸟、怪兽以及各式人物形象等,其中有些器型尚属罕见。
妇好墓玉器的艺术特点不仅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艺术传统,而且依据现实生活又有所创新,如玉龙继承了红山文化的玉龙,仍属蛇身龙系统而又有变化,头更大,角、目、口、齿更突出,身施菱形鳞纹,昂首张口,身躯卷曲,似欲腾空,形体趋于完善。
玉凤是商代的新创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长尾,飘逸洒脱,与玉龙形成对照。玉龙、玉凤和龙凤相叠等玉雕的产生可能与巫术有关。
玉象、玉虎等动物玉雕来自生活,用夸张概括的象征性手法准确地体现了动物的个性,如象的驯服温顺,虎的凶猛灵活等。
玉人是妇好墓玉器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如绝品跪形玉人,头戴圆箍形,前连接一筒饰,身穿交领长袍,下缘至足踝,双手抚膝跪坐,腰系宽带,腹前悬长条“蔽”,两肩饰臣字目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面庞狭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表情肃穆。其身份是墓主人妇好还是贵妇,难以确辨。
无论是玉禽、玉兽还是玉人,均为正面或侧面的造型,这是妇好墓玉雕以至整个商代玉器的共同特点,也反映了商代以品玉为特色的赏石文化,从而为后世丰富多彩的赏石文化开了先河。
拓展阅读
商朝时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物,为我国赏石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弥补了先秦文献记载之不足。
玉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是石头制作技术和石头应用的全面总结和实践,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光辉的玉石文化。
玉器时代又是赏石文化的起始,并为赏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全套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