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不要只盯着白瓷茶具,其实陶器具的更有深意

发布时间:2022/8/11 14:52:36   

先来说说茶器和茶具有什么不同?

在唐代以前,茶具指的是采茶制茶工具,像一些锄头,筐,铲子之类的,而茶器是烹煮茶的器皿,发展至今,其实这称呼已经乱了,我们已经习惯了茶器茶具不分,当作是一回事,但实际上,仔细分辨的话,他们似乎是有着不同的意味,你比如说叫茶具的时候,多是指一些粗大些的喝茶用具,叫茶器的时候,往往是说精巧的品茶用器,前者比较通俗,后者呢显得雅致。

我们具体从甲骨文来看这两个字的出处就会发现这个“具”字,从甲骨文看他是一个双手捧着鼎的形象,所以他应该是个比较大的东西,再看这个“器”字就一个犬一个狗狂叫不断,那说明这东西新奇特殊。

我们先不管为什么把这个狗吓成了这样,只说茶具中我们常见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杯子,万一哪天叫顺嘴了,要送人的时候说,送你个杯具,那这个彩头不好,谐音不好。如果是习惯性地把这个东西成茶器,那就没这个麻烦了,格调也会显得更高一些。

自古以来,好的茶器都有着天生的材质属性,比如像陶器,陶是最古朴自然的,含铁量一般是高过3%,不透明,手感比较粗糙,经常被分为土陶,紫砂两类。

土陶是泛指各种泥土,碎石经过粉碎筛细之后,再通过手拉,或者泥片围合,制作出的器皿,常见的烧制温度是到度之间,也有超过度烧纸的,这个温度以上,基本上就是烧瓷器的温度了,所以这种被称为高温陶,市场上并不多见。

我们中国历来有“四大名陶”之说,分别指的是云南的建水陶,广西的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宜兴的紫砂,它们均有着悠久的传承。

先来了解一下荣昌陶,荣昌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西部,古称昌州、雅称“海棠香国”。翻开它的制陶历史,就知道它生产各种瓶瓶罐罐坛子什么的比较多,这些年来的,也有一些壶,茶器具的生产,这个地方的泥分成红白两色,因此做出来的陶的外表也多是呈现这两种颜色,有时候也会将红白泥搅合成不均匀的搅泥使用,有着自然的纹线,这个地方有着很精细的泥料,被称为“泥精”,各个朝代的制品风格都有不同,无釉的,施釉的都有,器型款式上基本上都带有质朴的山野气息。

这个地方做出来的所以坛子型的物品,几乎所有圆形的物品都能很好地流露出远古的风韵,就是它的那种浑圆感,那种笨拙的感觉,在四大名陶里面是展现的最好的。

荣昌陶器原产地为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是汉族传统艺术品。清代以前叫磁窑里,有史可证的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60年代起,销售到美国、德国、英国、挪威、荷兰、芬兰、日本等国。现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广西的钦州坭兴陶。这个地方的陶是以为广西清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紫红陶土为原料,这种陶土,富含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做出的产品,质地细腻,坚硬结实,敲击的声音很轻悦,延绵悠长,就如同时钟鼎发出的声音。

主要靠雕刻工艺来装饰产品,有浮雕,平雕,填充等手法,不挂釉,表面上多为朱红色或者紫红色,以窑变是最具特色的,这里出的窑变茶器具基本上多为古铜,紫红,铁青,金黄,墨绿等深浅浓淡不均匀的纹路色泽。

下一个要介绍的是云南的建水陶,在中国四大名陶中,它的形成是比较晚的,但也在清代,它的用料,工艺,材质,形态风格这些才确定下来。

云南这个地方,烧窑,制瓷,制陶的历史非常久远,目前具有代表性,比较出名的,也称为云南的四大名陶的,分别是以带着以傣族、怒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陶术为代表的曼伦堆烧土陶,还有玉溪窑的青花瓷器,华宁陶的高温色釉陶,以刻坯填泥、无釉磨光工艺为特色的建水陶。当然名气最大的,还是建水紫陶。

这里面傣族的曼伦堆烧土陶非常有意思,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

这种制陶术,是在转盘拉坯成型的技术发明之前就已经有了,他可能是人类,最为原始和古老的制陶技术。

以为具体的做法是,以手拍击揉捻一块小泥团,把它形成一个片状,用来做器物的底部,然后再揉搓一个泥条,大约揉成一寸宽就可以,把这个泥条,沿着这个泥片儿的外围,就像蛇盘起来一样的,那么转着圈儿的垒筑起来,然后形成一个器物的初始形态,比如瓶子,罐子,缸,瓮这一类的。

再以石块排挤罐体让它定型,在不断修饰平顺加高,最后完成造型,等这个坯体晾干之后,找一块平地,放置好这个陶器的生坯,覆盖上稻草,柴火,包括什么栗子壳等,就是很多耐烧的材料,就那么烧制一日之后把它取出来,这种不用窑炉的原始烧烤方法,也被称为是原地堆烧,云南各地,采用慢轮制陶法做出的器皿,一般含沙量都很高,烧成的温度在~度之间,那么这种低温烧成的陶器,它除水的效果特别好,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水的温度,还能够优化水的水质,是与麦饭石材质的功效不同,但同样杰出优秀的储水容器,同时用这种工艺材质,制作出的茶器具,比如像什么烤茶罐啊,存茶罐啊,它们非常适合用来冲泡煮饮和存储,云南当地的普洱茶,尤其是对于些原料粗老发酵偏重存储时间较长的,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化修饰功效。

有关溪窑和华宁陶的知识,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讲。现在直接说重要的建水陶。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建水陶普遍都有这犹如石器一样的外表和生涩,无论是感官上,包括放在手里的时候它的重量,给你的感觉都很像是石头,基本上都是乌黑里透着紫红,或者白点,质地铿锵坚硬,它的原料,都是出自一个当地神秘的五彩山的地方,天然的泥色就分为了红色,黄色,青涩,褐色和白色五种色,经过多次的淘洗之后,泥料质地,会变得细腻光亮,不含有沙粒,然后再通过传统的手工拉坯,雕刻,填刮,烧裂,无釉磨光等工序就形成了我们俗称的或者行业称颂的,叫“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这么个形态。

建水陶器皿的表面,经常采用一种书画图案来装点,尤为称道的是一种叫“残贴”的装饰手法,就是以一些的书法的残卷,碑刻的残缺不全的汉字,把他们层叠的交合在一起,用这种方式,打造出一种浓浓的中国风,是非常有文化感的,带有微伤之美的这么一个意境。

另外建水陶最后的打磨工艺更是其他陶器窑口难以比拟的,它的手感非常的好,非常润滑,这在四大名陶是居于首位的。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您点赞收藏和转发,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4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