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优势 >> 为什么说彩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陶器,是人类缔造的第一个非自然人工材料。大家知道,在陶器以前,包括农业、牧业、石器、木器,人类所用的全都是自然物,陶器是第一个人工材料,用粘土加水加火才能制成。这种人工材料对人类文明来说,其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它在人类文明中成为一个鲜明的转折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中,工具的发生,不能一定能成为文明形成的指标,因为生物学家发现有大量的中低等动物都在使用工具,但是用火的技能确确实实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所以陶器对人类文明的演变造成重大影响,是因为烧制陶器,使得人类用火技巧得到重大提升。
燧人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陶和瓷的烧制,所需要的温度是不同的。烧瓷的火温要在度以上,而高温陶需要在-度烧制8个小时左右,低温陶-度才能烧结,但用木柴堆起来的火温只有几百度,温度达不到要求。那么人类当年制造陶器时怎么办,他们必须把柴火放在火窑里去烧,这样火温才能提高到度以上。因此烧陶训练了人类把握火侯的能力,从而为人类后来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奠定了基础。我们都知道,纯铜的熔点是.4℃。铁的熔点度℃,青铜合金的熔点比较低,约为℃。人类在早年的窑火中烧陶,使得人类用火的技巧得到提升,为后期的文明做了铺垫,所以说陶器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
必须承认,彩陶产生的技术对当时来说是十分复杂的。陶器的制作至少要有以下条件:
第一、天然矿物颜料
生产彩陶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对天然矿物颜料的认识。作为彩陶颜料,必须在高温烧窑时不分解,比如含量较高的赤铁矿具有耐高温性能。而且还要掌握矿物的显色规律,什么样的颜料烧制后会变成红色,或者会变为黑色,如此才能运用自如地生产出理想的彩。颜料经加工稀释后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细程度、加水稀释的浓度,都有一个不断熟悉、掌握性能的过程。
第二、陶坯材料
陶坯表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光洁度,颜料才能渗透到陶胎里面。这就需要认真对陶土进行筛选、淘洗,拉坯成型后,还要反复打磨。考古发现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质陶,即便是夹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较为细腻。大地湾文化陶器主体是夹细砂陶质,但器表均抹有较光滑的泥质层。
第三、火候控温
烧陶的温度越高,颜料的附着力就越强,纹饰越牢固。彩陶烧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便逐渐改变了陶窑结构,加大了窑室的密封力度,以达到烧制工艺对彩陶生产的保障。
还有彩陶图案、几何形纹饰,这既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纹、鱼网纹、水涡纹、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当时的人类内心涌动和视觉的表现,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感觉,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
另外,考古发现,陶器的分布有一个特点。它从地中海,也就是人类迁徙最早的文明发生点,向东亚地区传布,这一传布路线将近1万公里,形成一个彩陶文化带。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陶器的发明和制作,很可能不是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人类分别发明的,而很可能是在文明迁徙的通道上,流布而来的。因为人们发现所有在这个1万公里彩陶带上,凡是画水纹的,全都画成锯齿形的纹路;凡是画动物躯体部分,都是打成斜线画成格子,这个统一的图形意味着人类陶器的发生,是一个传布过程,而不是一个分别独立形成的过程。比如在青海的马家窑彩陶,它的质型和色彩就相对土朴,而到了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遗址,你就会看见彩陶更鲜艳,彩陶上的陶纹更复杂。而到了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你会发现它的制型更复杂,竟然出现了黑陶。因此我们会发现,从西向东彩陶的发展过程,呈现一个逐步复杂化、鲜艳化、逐步升高的过程,表达了彩陶文明是一个流布过程。
从上述的种种表明,人类文明的起源,甚至人类本身,是通过流布方式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北京周口店猿人的后裔。那么人类文明的分化和分野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人类原始文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人类的文明是一个自然进程还是一个选择进程?这一系列的话题,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