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陶器发展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性和文明

发布时间:2023/11/20 14:05:12   
引言

陶器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而且还展示了古人的精神世界,因此,陶器的制作过程也是一次艺术创作的历程,它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制造一件陶器,大致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原料的选择。制陶的土壤主要是选择可塑性较强的黏土,如胶质土、河谷中的沉积土等。

陶土选好后需要到河水中进行淘洗,利用水力将黏土中的杂质清除干净,以便制作出来的陶器表面细腻光滑。当然,最早的陶土是不经过淘洗的,后来人们逐渐学会了淘洗其中的杂质,因而出现了泥质陶、细泥陶等陶器种类。

有时,为了改善黏土的性能,先民往往会有意识地在黏土中添加不同的羼和料,包括沙子、蚌壳、谷壳、草木灰、植物茎叶等,沙子和蚌壳的加入能够提高陶坯的耐火性能,使陶坯在高温下不开裂,而谷壳、植物茎叶则能够降低陶器烧造过程中的变形程度,以提高成品率。

例如,我们常见的夹砂陶、夹炭陶,都是掺入了一定比例的上述辅料而制成的。按照上述步骤准备好的陶土还须进行粉碎、炼土和陈腐,粉碎是为了让胎质更加细腻,炼土和陈腐都是为了让黏土充分混合和发酵,以提高陶土的可塑性,也使得陶器的胎质细腻致密。

中国早期用于制陶的黏土因含铁相对较高,多呈红色、灰色,如仰韶文化中就存在着大量的红陶。而在黄河下游的某些地区,也有用含铁较低的黏土制作出的白陶,这种白陶的原料与瓷土已经非常接近了。原料准备充分之后,人们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出不同种类的陶坯了,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型”。成型的方法主要有手制和轮制两种。手制包括捏塑法、模制法以及泥条盘筑法。

顾名思义,泥条盘筑法就是用手将陶土搓成条状,之后将这些泥条盘成圆圈层层叠加,待叠加成型之后将其内外两壁用手抹平,一件简单的陶坯就形成了。这种方法是手制成型当中历时最久、也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轮制是一种借助外力的成型方法,将陶土放于轮盘之上,使之转动,然后借助其转动的力量向上提拉陶泥,使之成型,这样的拉坯方法不但能快捷成型,而且得器形更加规整,能够随意地拉出一些富于曲线变化的器形,充分满足人们艺术创造的冲动。如果在拉坯过程中,加上一些简单的刻画动作,还会产生与胎体浑然一体的装饰线条。

陶器的制作从手制到轮制,是制陶技术上的一次较大的革新,当然,轮制法本身,也经历了一次由简到精的过程,即从慢轮到快轮的发展。慢轮的出现大约始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最初,人们只懂得将制作好的陶坯放在一个可以转动的轮盘上,在转动中对口沿等部位进行简单地修整。

这时,器身的成型仍然主要依靠手制法。直到快轮制作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的手制成型,人们可以直接将陶土放于轮盘上,使陶土随着轮盘的快速转动而成型。通过快轮成型的陶器,已不似手制陶器一样厚重,其器壁能够做得非常薄,从而使器物变得小巧精美。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就是其中的典型,它的器壁薄到0.5~2毫米,且器表黑亮如漆,堪称这一时期的精品。

快轮的出现,也为后来中国瓷器制作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陶器成型之后,需要晾晒一段时间方可对其进行入窑烧制,对陶器的装饰也就在这个时期进行。最早期的陶器,人们大多强调其实用功能而不重视器表的装饰。

待这种实用功能得到满足之后,陶器表面便开始出现各种装饰,且种类逐渐增多。就目前的发现而言,古代陶器上的装饰主要有以下几类:表面磨光。人们为了让陶器表面显得有光泽,使陶器看上去更加精美。往往在陶器还未彻底晾干之前,利用骨器、竹器、石器等坚硬的工具对陶器表面朝着同一个方向进行打磨,使陶坯中的黏土颗粒方向一致而发出暗淡的光泽,这种方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抛光技术。

附加堆纹。这实际上是一种立体的装饰技法,它也是在陶坯半干时用泥条或者泥饼等材料装饰于器物上,并做出花纹、十字交叉纹、平行等不同种类的艺术效果。这种装饰方法可能也兼有加固器身的作用。拍印和滚印。在一些古代遗存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一些陶制或者木制的“拍子”,上面刻有一些精美的花纹,这便是为陶器表面拍印出纹饰的工具。

另有一些纹饰,例如我们常见的“绳纹”,是用绳子在器物表面滚压出来的,因此我们称之为滚印。拍印和滚印的出现,提高了装饰陶器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为陶器批量化装饰提供了可能性。刻画和剔刻。这两种装饰方法较为直观,也相对简单,即利用坚硬的工具在半干的陶坯上刻画或者剔刻出各种纹饰,常见的纹饰有锥刺纹、弦纹、锯齿纹,甚至有一些简单的刻画符号。

镂雕。即镂空,它主要用于器壁较薄的器物上,形状多为三角形、圆孔等。彩绘。这是陶器装饰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它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入窑烧造之前进行,另外一种是陶器出窑后彩绘,相比之下,后者的纹饰更容易脱落。我们通常所说的彩陶主要用的是前者。彩绘之前,往往在陶器上涂一层碾磨得极细的黏土调成的泥浆,这层黏土就犹如人身上穿的衣服,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陶衣”或“化妆土”。

经过“化妆”的陶器表面光滑平整,颜色纯净,便可在上面进行彩绘,彩绘纹饰多为几何纹以及抽象化了的动物纹样,色彩多为黑、白、红三色。彩绘后的陶器经过窑火的高温烧造,色彩不易脱落,能够保存较长时间。较有意思的是,早期人们对陶器的装饰尤其是彩绘图案,多装饰于盆、碗、碟的内部抑或是瓶、罐、壶等器物的上半身。

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无关系,当时人们席地而坐,对于这些器物多为俯视,因此,装饰部位自然就限于人们经常看得到的地方。陶器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入窑烧造,这也是制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早期的陶器烧造是在露天进行的,将陶坯直接投放于燃烧的篝火之上,这样烧出的陶器极易变形。

后来人们懂得了将陶坯放在码好的柴草上进行烧造,这种方法被称为“平地堆烧法”,在今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还在继续使用。由以上方法都是露天进行的,陶器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烧成温度不会很高,一般不超过℃,使得陶器不能完全烧结。

此外,由于空气中充足的氧气所形成的氧化气氛使陶器的呈色多为红色或者褐色,而陶器与燃料直接接触的部位又容易被熏成黑色或灰色,再加上烧制时烟火随风飘动而导致的陶器受热不均,往往使得陶器表面的颜色不一致,且陶器的整体烧结度也不同。因此,陶器的质量也不高。为弥补以上缺陷,人们发明了陶窑。

田野考古中已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窑炉遗址。最早的陶窑是由燃烧室、窑床、窑室等几部分构成,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灶。种类又分竖穴窑和横穴窑两种,竖穴窑就是安放陶坯的窑室直接位于燃烧室的上方,而横穴窑的窑室与燃烧室之间有火道相通。考古发现,商代以前,中国南北各地尤其是黄河流域的陶窑,多采用这种挖穴作窑的形式,其中又以横穴窑居多。

陶窑的发明,是制陶史上一个较大的进步。由于它四周有了窑壁的保护,避免冷空气的大量进入,使窑室内的温度大大提高,烧出的陶器也更加坚固耐用。我们今天所用的“窑”字,从字形上看,其上为“穴”而其下从“缶”(陶器的一种),综合起来理解,“窑”就是用于烧造陶器的地穴,这样一来,陶窑的用途就更加明了了。另外,陶窑的出现,将燃料与陶坯隔离开来不直接接触,因而陶器呈色均匀。

不过此时的陶窑,仍然是以氧化气氛为主,烧出的陶器仍为红色或褐色。陶窑内的气氛是烧制陶器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一点,气氛指的是陶窑内部的特殊的气体环境,它与外界的空气有所不同。实际上,窑炉燃烧是一个极强的氧化过程,它需要消耗较多的氧气。

结语

此时,若是氧气充足,窑炉内便会有较多游离的氧离子,形成氧化气氛,在这种气氛下烧制出来的陶器,因含不同程度的三氧化二铁而呈现深浅不同的红色、褐色。相反,若是窑炉内密封较好,供氧不足,则会形成还原气氛,使陶器多呈灰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已开始认识到窑炉气氛对陶器呈色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8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