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山东古代绘画艺术巡礼一史前及先秦时

发布时间:2022/6/16 13:35:05   

山东古代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光华灿烂。早在史前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出于实用目的所从事的陶器彩绘、纹饰刻画等原始艺术活动即已奠定山东绘画艺术的基础;秦汉时期,汉画像石艺术独步一时,将山东绘画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廙、王微、蒋少游等人以其绘画实践和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山东绘画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山东绘画艺术发展逐步走向兴盛,出现了展子虔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画家;五代宋元时期的山东绘画艺术成就更加显著,不仅出现了李成、张择端、梁楷、赵孟頫等代表性画家,而且出现了董逌等绘画理论家,他们共同铸就了此一时期山东绘画艺术的辉煌。明清时期的山东绘画艺术在继承前代发展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中西融合的新特点。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山东绘画艺术史前及先秦时期是山东绘画艺术的起源与滥觞期,它为后世山东绘画艺术的发展作了器物、观念等审美文化上的铺垫。史前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出于实用功利目的所从事的陶器彩绘、纹饰刻画等原始艺术活动奠定了山东绘画艺术的基础。齐地岩画是研究史前时期齐国绘画艺术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存齐地岩画的代表是将军崖岩画。作为东夷少昊氏族部落活动的历史文化遗存,将军崖岩画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反映原始社会农业部落活动的石刻画,无论在题材内容方面,还是在构图表现方面都充分展现出史前齐国绘画艺术的滥觞,为研究史前齐国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时期的陶器彩绘艺术线条粗犷、纹饰多样、色彩富有变化,为我们了解远古时期山东先民的社会生活及原始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实物参考。刻画艺术方面,从后李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再到岳石文化时期,远古先民通过采用刻、画、镂等方法于陶器等器物上创造出云雷纹、兽面纹、花边纹等富有装饰性和感染力的图案,在这些图案中凝聚了先民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知,为后世山东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殷商及西周时期山东地区的青铜艺术、制陶艺术及玉器艺术较为发达,殷商时期的亚丑钺、印纹陶器青釉豆(现藏山东博物馆)制作精美,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西周时期的碧玉兔形配饰、玉鸬鹚(现藏德州文物局)造型精美、形象生动,这为后世了解、研究夏商周时期山东美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亚丑钺》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帛画、漆画及瓦当画举世闻名,尤其是临淄齐都故城出土的瓦当画为我们了解当时齐国的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的构件。从临淄齐都故城出土的瓦当来看,齐瓦当经历了由无纹饰的实用品到精雕细琢的实用装饰品的发展历程,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外形上,齐瓦当主要以圆形或半圆形的形式呈现;题材内容上,齐瓦当多取材自然、社会生活,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构图及纹饰上,齐瓦当采用中心对称的形式,以树木纹为中轴线,左右两边配以各种动物、家禽形象。总体而言,齐瓦当画以其广泛的内容题材、简洁概括的造型样式、质朴自然的审美趣味为人们了解战国时期齐国绘画艺术的风格特征及发展水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树木、双骑、箭头纹半瓦当》

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绘画艺术除了艺术创作的丰富多样外,还出现了一些对后世绘画创作影响深远的理论主张。如孔子的“绘事后素”论(《论语·八佾》)、“明镜察形”论(《孔子家语·观周》)等。“绘事后素”论涉及绘画的质与文、内容与形式问题。“素”是质,是内容,“绘”是文,是形式,后者是前者的表现。这一理论主张强调的是绘画的内容部分和社会价值。“明镜察形”论实际是关于绘画的社会功能论,孔子特别强调绘画的“明善恶”“诫兴废”作用,这成为后世强调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等观点的理论先导。(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编辑丨王琦责编丨戚媛来源丨《山东艺术》杂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