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m.39.net/disease/a_9476461.html今天我休息,特意来到了家乡的博物馆——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刚刚步入展厅,“关山烟云”这四个字便映入眼帘,顿感有一股清新而古雅的气息扑面而来。是啊,关山处处尽览历史苍茫,烟云漫漫感知岁月变迁。隔着展柜玻璃窗,咫尺之间,尽览历史之美,徜徉其中,倾听历史回声。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关山烟云”主题展示阳泉市博物馆馆长韩利中老师特别为我介绍了一件镇馆之宝:东汉灰陶温炉。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馆长韩利忠此文物为模型明器,灰陶素面,双层联体,通高15厘米,上盘口径17.3厘米,下盘口径20.4厘米,于年7月,在阳泉市矿务局马家坪汉墓出土。要说汉墓出土的灰陶明器,那实在不算稀奇。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文物:东汉灰陶温炉据相关资料,目前考古发现出土有灰陶的汉代墓葬,遍及我国所有省区,数量以数万计,出土的陶器数量更是无法统计。可以这样说,灰陶明器,是汉代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分布地区最广的一类随葬品,极其常见。常言说得好,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汉墓出土的陶器那么,阳泉博物馆藏的这件灰陶温炉模型明器,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呢?它凭着什么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器是什么明器,又称冥器,是古代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东汉刘熙《释名》曰:送死之器曰明器,神明之器,异于人也明器作为一种葬器,最主要的特点是备物而不用,简言之,就是造得跟真的一样,但是不能实用。汉墓出土的彩绘四层陶仓楼《礼记·檀弓》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说对待亡者,既不能当成死人看待,又不能当成生人看待,否则就是错误的,是不仁或不智的表现。所以,为亡者准备的随葬品,一定要有别于日用器,不能具备实用功能,用这种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的、无实用功能的随葬品来祭吊死者,才是合乎礼仪的做法。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相对于竹木,陶器可久藏不朽,便成了最好的陪葬品。从现有考古资料看,以陶土制作模型作为陪葬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商周时期已日益普遍,战国时期,明器的使用进一步发展。到了汉代,陶明器发展达到顶峰,汉墓中随葬陶器的数量和形制种类远超历代。为什么汉代是陶明器制作最繁荣、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时期?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文物:东汉灰陶明器这与汉代盛行的儒家孝道观念和道家灵魂不灭思想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受儒家孝道思想影响,汉代人认为,人死了等于去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此,对待死者如同生前一样,要为死者布置一个逍遥场所,配置一套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使亡者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生活,即所谓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另一方面,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汉代人认为,人死了有灵魂,先人魂魄同生前一样,需要有栖息之地,于是便为逝者亡灵建造地下世界,使亡灵有所依托,同时,也认为亡者的灵魂可以佑富贵利子孙,更应该重视。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文物在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下,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人们为了显示孝道,博得孝的美名,不惜耗费巨大财力物力大操大办,使得陶明器的制作和使用空前繁荣。温炉是干什么用的阳泉博物馆藏灰陶温炉,是一件明器,不具实用功能。造型上的真实,与功能上的不用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汉代陶明器的突出特点之一。换言之,汉代陶明器极具写实风格,无论是礼器乐器,还是生活用具,无论是房屋建筑,还是车马舞俑,每一件模型的造型都极力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实用器,就连细小的或附属的部件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的甚至还力图还原出鲜活的生活气息。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文物:东汉灰陶温炉这些模型明器,完全就是当时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储藏粮食的仓;做饭用的灶;装盛用的罐、瓮、盆;吃饭用的碗、杯、盘;居住用的楼房;院内使用的井、猪圈、茅厕;饲养的鸡、狗、猪;使用的家役奴婢;宴饮的舞乐百戏,呈现出一个充满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的世俗世界,如同汉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窥见汉代现实生活的繁盛景象。阳泉博物馆藏灰陶温炉,是一件组合使用的饮食器具,相当于现在的单人小火锅。此炉具双层联体,上层托盘有三个龙形支架,用来承托釜(圆底无足锅)一类的器具,下层托盘用以承接炭灰。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文物:东汉灰陶温炉(上层托盘底部有五个半月形孔)木炭在哪燃烧?就在上层托盘的底部,那里有五个半月形孔,用来通风,有助于燃烧。汉代人是怎么吃火锅的?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一双双筷子在火锅里撮来撮去?不是那样子的!有一个常用的词语叫筵席,筵和席,都是竹席。《周礼》载: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所以筵长、席短。吃饭的时候,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桌,各吃各的。汉代筵席两汉时期,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考古发现的汉墓壁画,及画像石砖等实物和绘画资料,就可见古代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场景。汉画像中的吃火锅场景,俩人之间是一个火锅,左侧之人在拿扇子扇火火锅起源很早,有人说商周的青铜鼎,就是火锅的雏形,这种说法待考。在汉代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国内最早的火锅实物,和现代人使用的火锅非常相似,上部为食物器皿部分、下部为一个炭火盘,说明至少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江西就已经吃火锅了。中国最早汉朝火锅实物(海昏侯墓出土)吃火锅得蘸酱,古人更好这口。《论语·乡党篇第十》中记载,孔子经常曰:不得其酱,不食。《周礼·天官冢宰·宫正》说,周王为了过冬,酱用百有二十瓮,也就是存放了一百二十缸酱。我们今天吃火锅,蘸的酱是凉的。古代人蘸酱,喜欢热着吃。如果不把酱加热,香味就难以挥发,吃起来不过瘾。“清河食官”铜染器(国家博物馆藏)这种专门给蘸酱加热的食具,叫染炉,青铜器材质,在汉代上层贵族阶级中十分流行。为什么叫染炉呢?《吕氏春秋》记载:染,豉酱也。也就是说,古人把酱、盐做成的调味品叫做染。秦汉时期,流行染食法,就是蘸着调料吃肉。吃饭时,每个人面前放有一个小桌子,又称为案,案上摆放染炉。先把染放在染杯里,置于染炉上用炭火温热,食材从铜火锅中取出后,在染杯中蘸取调料、酱汁后食用。哦,对了,有一个词语叫染指,就是跟这种染食法有关。山西朔州出土的青铜染炉《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春秋时,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手指在盛甲鱼的鼎里染了一下,也就是蘸上点儿汤,尝尝滋味走了。后来用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比喻插手或参与分外的某种事情。这件灰陶温炉有什么独特之处阳泉博物馆藏的这件灰陶温炉,是于年7月,在阳泉市矿务局马家坪汉墓出土,当时墓内有淤土层,说明早期进过水,很多器物也都被水冲移位。按常理,汉代的火锅应该配有染炉、染杯,此次发掘,墓葬中也出土了很多陶器,如陶井模型,还有樽、勺、耳杯等饮酒器,以及盘、案等生活日用器,唯独不见染炉、染杯。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文物:东汉彩绘陶樽从历史文献来看,东汉后期,服虔、郑玄、应劭、高诱等人,在注解经子、许慎说解文字、刘熙音训名物制度等著作的时候,均未提及染杯、染炉。这说明,是时染器已经不再使用,染食法也逐渐消亡,人们逐渐开启了另一种吃火锅的新模式:涮食法。不过呢,那个时候不叫涮,也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文物:东汉彩绘陶耳杯涮的吃法,在当时称为鬻(yuè)。清代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提到:內肉及菜汤中薄出之。內,今之纳字。薄音博,迫也。纳肉及菜于沸汤中而迫出之,今俗所谓煠也。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将切成薄片的肉,以及菜放在沸水里轻快地一过、急迫地取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煠。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文物:东汉彩绘陶盘煠,据清朝翟灏《通俗编》杂字汇中说,按今以食物纳油中及汤中一沸而出,曰煠。在沸汤中轻快的一过就赶紧拿出来吃,这不就是涮的吃法吗?阳泉博物馆藏的这件灰陶温炉,就是汉代饮食习惯,以及烹饪方法由染食法到涮食法演变的一个有力物证。从目前已公布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该器物在全国范围内出土不多,仅在榆次市猫耳岭墓地、离石市马茂庄汉墓等处有零星发现,属东汉特有的器物,非常珍稀。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文物:东汉彩绘陶酒器另外,一般情况下,灰陶这种材质,烧成温度比较低,陶质疏松,容易破碎。比如在山东藤县柴胡店汉墓出土的灰陶,绝大部分陶胎松软,很多一碰即碎。但是,阳泉博物馆藏的灰陶,特别是这件灰陶温炉,精选淘炼,火候很高,颜色纯正,胎质细腻,具有很高的强度,历经多年,保存依然相当完好,说明了当时平定地区陶窑制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窑工对陶窑环境的掌控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张文平)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