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陶兽形壶档案收藏单位:山东博物馆出土:大汶口文化遗址年代:公元前年-前年质地:陶尺寸:高21.6cm、长22.3cm一只红陶质小壶,一觉睡了约年,在年考古出土苏醒后,它发现自己成了国宝。时间又走过几十年,如今,它发现自己又成了人们眼中的“萌宠”。穿越年正中当下年轻人审美大约年前,这是一个物质相对贫瘠的世界。一位对生活充满好奇与热爱的先民,欣喜又迷醉地发现,她畜养的家畜们如此憨态可掬,她想留住这种天真的一瞬。背靠一口简陋的窑,这位先民不断地审视、揉捏手中的一抔土,试图完成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作。土、砂、水、火,经过融合与交织,产生物理与化学反应,最终定型成一个通体呈红色的兽形器。兽形器造型可爱顽皮,饶有趣味又惹人怜爱。斗转星移,人类繁衍生息,兽形器却一直在泥土之中酣然沉睡。约年以后,经考古发掘与保护,它被放置于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中。色彩与造型完美融合的它,被现代人赋予了一种新气质:“萌”。先民的智慧穿越数千年,与后世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新审美相交汇。有人称其狗,有人唤其羊,其实它更像一头胖胖的家猪。它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身体滚圆,腹部凸起,四腿粗壮,短尾上翘。它立在那里,张大嘴巴,像是一头嗷嗷待食的胖小猪,摇头摆尾地讨好主人喂饱它,迫切的神情惟妙惟肖。可爱的造型并不妨碍它用之于先人的生活,它耳穿小孔,背装提手,尾根一个筒形小口,可注水或酒,嘴可用作出水口,四足稳立,以用火加热腹中的水。它是使用器,却不失艺术气息,它单纯、朴素却又生机盎然。这尊红陶兽形壶造型古拙凝练,构思生动巧妙,意态传神,是新石器时代红陶艺术之瑰宝,影响了青铜器造型,为其提供了艺术灵感。泰山脚下修铁路却挖出宝时光回溯到50多年前,泰山脚下的劳动人民正投身火热的劳动中。年5月的一天,宁阳县正在兴修津浦铁路复线,铁路修到堡头村西侧时,工人无意中刨出一些陶器碎片和零碎遗物,这迅速引起当地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济南市博物馆接到反映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根据暴露出来的文物遗迹,考古工作人员心中甚是惊喜: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工作人员开始小心翼翼地挖掘,在距离堡头村约米处,发现了一处集中的氏族公共墓地。历时两个多月,考古队发掘出座深埋地下的完整墓地,一件件制作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悉数从沉睡中苏醒。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亮相,把一个沉睡了约年、前所未有又丰富多彩的时代,毫无预兆地呈现在后人面前。这尊红陶兽形壶就静静地躺在其中一座墓葬中,陪其主人度过无声的漫长岁月。墓主人爱它,让其陪伴左右,出土后,它则以独特流畅的造型和精美别致的工艺而成为留世文物中的佼佼者。后来它在山东博物馆安家,工作人员为其做了精心的“保养”,让其肤质仍像几千年前初生时一般光泽亮艳。光亮灿烂是对血与火的崇拜红陶兽形壶,是来自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代言人”。猪是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宠儿,对先民来说,有了猪,才算有了“家”。在当时,猪是财富的象征,用以陪葬,来彰显墓主人的高贵。猪也有吉祥富足的美好寓意,用猪造型陶器以供欣赏和使用,就不足为奇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先人们已定居,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手工业制作开始表达审美。他们从畜养家禽、花草树木中获得灵感与美,再用灵巧的双手将其塑造成陶器,用以日常家用、祭祀和随葬。在远古陶器上,草叶摇曳,花朵舒展,天上的鸟儿在飞翔,丛林中的猴群在跳跃,水中的鱼儿在畅游,小狗在嬉闹,胖胖的猪在寻食。红陶兽型壶是生活于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北至渤海南岸,南及安徽北的大汶口文化的代表性手工制陶作品,是鼎、鬶、盉、豆、尊等器型中的一种。由于通体遍施红色陶衣,夹砂材质,配以磨光工艺,在低温的露天平地或简易土窑中堆烧而成,陶胎充分氧化,通体光润亮泽,如血灿烂,如火烈烈,表达了先民们对血与火的崇拜。从对泥土的把弄开始,朴素的创作从未停止。先民开天辟地、从无到有,将朴实纯真的审美情趣,不知不觉地寓于生活艺术中。时光流转年后,依然完好的红陶兽形壶仍在彰显它的造型之美、模态之似、意趣之真,这是人类最初的记忆,也是艺术创作的根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