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宋代景德镇窑半刀泥的线性艺术之美

发布时间:2024/1/24 13:48:08   
“半刀泥”是陶瓷刻划花极具表现性的特别品类,也是最为自由、灵动和奔放的线性表现艺术。它涉及了从工具、坯体,技法、工艺,到熟巧、个性等一系列问题。从此角度上讲,研究其线性艺术,即是研究“半刀泥”刻划花艺术本身。陶瓷“刻划花”亦作“刻画花”,是专有名词,为陶瓷所独有,是一种传统陶瓷装饰方法。指用骨、竹、木、金属等尖利工具直接在陶瓷坯体上刻划纹样,再施釉入窑烧成的陶瓷制品或陶瓷装饰技法。从原始陶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中,可以找到原始的刻划痕迹;商代刻划白陶,雕刻的已经很讲究;在釉陶和最早的青瓷上,同样有刻划花的行迹可循;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的越瓷、耀州窑,已然枝繁叶茂、独树一格了。至宋代磁州窑、定窑,尤其是景德镇窑青白瓷的融合与吸收,达到了其艺术最高峰。产品出神入化,令人赞叹。因此从宋代开始,青白瓷成为景德镇陶瓷的重要品类之一,而且经久不衰,直到如今。从技法的层面,陶瓷刻划花主要分作刻、划、剔、印、捏、压、镂、贴等。但由于其制作工艺特殊,其中对刻划技艺要求较高,挥洒灵动的“半刀泥”,尤为特别。不仅把“刻”与“划”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最能体现其线性艺术的表达。“半刀泥”属于“刻”与“划”范畴,最大的特点即在于它的线性艺术。从现代的艺术创作和研究现状来看,很多人把陶瓷刻划花与“半刀泥”的概念混为一谈,正是忽视了其线性艺术的表达,这显然有悖于刻划花艺术发展的事实。

01“半刀泥”释义与源起

“半刀泥”是对陶瓷刻划花艺术中的某一类属的专称,不是其别称。它是刻划花的一种,刻划花却不都是“半刀泥”。刻划花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的早期人类不仅在石头、骨头上刻画形象,也在早期陶器上刻画。早期艺术没有分科,绘画和工艺美术概念还未形成,“刀笔”成为造型艺术的主要手段,包括文字。古代石刻岩画、甲骨文、青铜器,以及画像石、画像砖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名为雕刻,实则更加接近绘画,与陶瓷刻划花有着同工之妙。“刻划花”是在平面中找立体,画中求“刻”;“画像石”是在立体中强调“画”,刻中求“画”。这一点在画像石的拓片中得以充分体现。“可以说,画像石的拓片,虽不是最初刻石的目的,但由此所拓印的纸本绘画,却是中国版画艺术的滥觞。”“半刀泥”刻画却要晚得多,而且有着特定的时期与制陶条件:即陶瓷制品需求大爆发时期和较为成熟的刻划花技艺。两宋时期虽然国势不定,但随着北方名窑的衰败和优良工匠的南迁,景德镇窑迅速崛起,产品需求大增。南宋朝廷即便是在逃亡时期,也没有忘记对陶瓷的热衷,南宋人叶寊《坦斋笔衡》中有南宋朝廷在临安(今杭州)设立官窑,烧造官窑器的记载。其时景德镇窑彩瓷仍未兴起,青白瓷刻划花可谓一枝独秀。刻划花艺人在日复一日的反复实践中,由熟入巧,到达心神合一的境界。“半刀泥”正是在此情形之下,精进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让世人惊叹不已。相近的情形还有明清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由于需求量巨大,其简笔画装饰往往逸笔潦草,宛若天然,令人神往。

02宋代景德镇窑“半刀泥”基本概况

宋代是个文治社会,也是公认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朝代,艺术格调达到了至高水平。“半刀泥”艺术与技法也在此时期达到了巅峰。宋代也是景德镇窑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社会动荡不定和原材料的枯竭,唐代各大名窑逐渐走向衰落,而代之以景德镇窑的崛起。其时,青花瓷和釉上彩瓷仍未兴起,刻划花装饰有了广阔发展空间。一时间,青白瓷几乎成了景德镇的代名词。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刻划花陶瓷,以湖田窑和湘湖窑为代表,其它窑口也均有烧造,只是坯体和釉色上都要逊色不少。在景德镇,青白釉习惯称作影青釉,以彰显其通透滋润。“半刀泥”在景德镇窑得到了极大发展,它那天然随性的个性得到了肆意发挥。可以说,宋代景德镇窑,是“半刀泥”的天下,以致如今不少人把刻划花与“半刀泥”等同起来,把几乎所有刻划花都称作“半刀泥”。

03“半刀泥”线性艺术的类型

宋代是中国绘画最鼎盛时代,也是绘画艺术影响工艺美术最大的时代。宋代以后,陶瓷装饰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意识倾向。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美术也一样。“半刀泥”刻划花的主要手法为刻与划,以刻为主,多为平刀侧入,一刀塑形,不作重复;以划为辅,单复并用,辅助衬托,细节层次。与刻相对应的描法为钉头鼠尾描(花鸟画中称“鱼骨描”。形如鱼刺,落笔处如铁钉之头,收笔如子鼠之尾。形如刀刻,坚韧有力。宋代武宗元、清代任伯年多用此法)和兰叶描(即蚂蝗描,又称莼菜描。表现人物的风姿飘逸,世称“吴带当风”);划线多用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宛如铁丝游动,均匀挺拔,遒劲骨力。多用于工艺线。东晋顾恺之、唐代阎立本、宋代李公麟等善用此法),少数也用钉头鼠尾描。但刻与划很少单独出现,而更多的是同时出现在一幅纹样里。

04“半刀泥”线性艺术表现

在审美特征上,它具有“简笔画”特点。我曾经用“简”“率”“真”“草”四字来概括民窑青花简笔画的审美特征,而“半刀泥”的特点则可以归纳为“简”“率”“真”“逸”四字。“半刀泥”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线性的表现,遵循和延续了刀笔的表达功能。清陈浏《匋雅》谓:“历朝瓷画人物,其面目神采大抵相同,缘当时画手不过一二人,惜姓氏不传耳。”诸多装饰形象在经过反复提炼与简化以后,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并最终固定为一种程式:一种纯粹的画面或线条,喻示着一件产品的最后完成。事实证明,普通大众对民用器物的选择,在心理上要求尤其朴素,除了亘古不变的价格要低廉之外,就是有花和无花的区别。柳宗悦先生在《工艺文化》中称“图案是绘画的公式化”,不无道理。“半刀泥”刻划花正是以绘画的语言,表达出了装饰图案的程式;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以刀为笔、以刻为画特点。1.以刀为笔。从原始社会文字之前“刻划记事”起,刀笔观念即已形成。而在后来很长的时期内,以刀刻画一直行使着笔之功能,创造和记录了大量古代人类文明信息。“半刀泥”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线性的表现,遵循和延续了刀笔的表达功能。“半刀泥”概念能够从刻划花中独立开来,本身就说明其身份特殊,而刻划花中能够充分体现线性艺术的,除了针刻、直刀刻手法,也只有“半刀泥”;2.以刻为画。刻与画有着本质区别,刻是以高低起伏突出形体,以阴托阳,以视觉光影显现变化。但“半刀泥”的刻却具有流动性,以同色深浅变化柔和刻的生硬,在实质上它仍是一种线性。画是一种界定标记,是平面造型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以界为画的形式在中国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毛笔的出现,充分体现出具有东方气质的中国艺术精神。仅用线即被总结归纳为“十八描”画法,并最终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绘画。“半刀泥”以刻为画,用雕刻表现绘画的效果,追求线性的存在,可谓是陶瓷装饰的一个创举。现实中,陶瓷刻划花多为综合手法,即几种刻法同时运用在同一个画面里,给刻划花的线性界定与分类造成一定困难。尤其是宋代景德镇窑产品,以小器物居多,由于釉水通透性强,以浅刻为主,制品烧成前后差别较大,使得刻划花痕迹不甚明晰。所以,只从艺术实践出发,会造成个人认知、习惯及视野上的偏颇。而仅从考古学角度,仍不能真实解决技法运用、意趣表达等现实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矛盾的地方。陶瓷刻划花与“半刀泥”之间的关系,看似属于概念界定上的问题,实则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反映。同样是刻划花,“半刀泥”之刻、划线,与其它刻划花中的刻、剔、压、印之线完全不同。而对“半刀泥”线性艺术的研究,正是区别二者之间不同的关键,也是研究它们自身不可或缺的路径和参照。

05小结:

总之,人类早期的以刻为画、以刻代写行为,是“刀笔”概念的最初形成,也是线性艺术的发端与延伸。“半刀泥”刻划花的自然、随性,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线性的艺术意趣与精神。而“半刀泥”对线性艺术的表达与追求,不仅是对“刀笔”精神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两宋绘画精神的融合与创新。虽然“半刀泥”只是众多刻划花装饰技法中的一个类别,但它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文化艺术的见证。也只有在文化艺术与社会审美达到一定高度,制瓷工艺和装饰技艺发达,及产品生产和需求量巨大的前提下,“半刀泥”技艺才能得到飞跃与升华。它在对刀法的运用,线性艺术的表现,以及造型、釉水的结合等诸多方面,为后世作出了典范。此后虽然白瓷兴起,彩瓷频出,工艺多样,但在美学上再也没能达到两宋陶瓷的高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3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