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里权威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书法家孙晓云,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在所著的《书法有法》这本书中,她“洋洋洒洒大概得有一、二十万字,专门论述‘转管’、‘捻管’的必要性,大篇幅地来谈论这个“捻管”的意义。”对此,不少读者觉得比较困惑。一者,不清楚怎样“转笔”;二者,许多人觉得孙晓云自己进行书法创作中并不“转笔”。那么,怎样怎样评价书法家孙晓云推崇的“转笔”说?一为何推崇“转笔”孙晓云女士为何如此推崇“转笔”说?概括而言,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古代的笔论。孙晓云认为“古人有关转笔的论述举目皆是,可谓一脉相承”,她重点举了如下例子:东汉蔡邕《九势》的二势即“转笔”;唐卢携《临池诀》中说“凡用笔”,皆“令转动自如”;宋苏轼《论书》中说“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用笔要“圆活易转动也”;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等。第二,自己的实践。孙晓云讲自己“学书伊始,就‘经典’执笔(“拨镫法”),却饱受手腕酸痛之苦”。待到悟得“无论哪种‘拨镫’,其大拇指与其余四指须来回捻动,结果无疑要使笔杆转动”之后,她试了试“转笔”,觉得“不试不知道,转与不转如此大相径庭……那些左右圆滑呈扭曲状的笔画,正是左右转笔所致!……我尝试用此种方法临孙过庭的《书谱》,果然奏效。”三是实物证据。孙晓云考察了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罐上的几何图形,说:“只有将笔杆左右转动,才可能将笔毫随时裹住,既快速又匀称地画出这样的线条。”孙晓云还从西晋“青釉双坐书写瓷俑”等文物的考察中,得出结论“古人当年‘席地而坐’,左手持陶器或竹简,右手执笔,没有任何依托与支撑。如果要令用笔平衡,控制得当,必须使大臂夹紧在腰间,小臂作支撑,手掌虚空执笔……不转笔即靠提按用笔,笔尖承受的力太大,因此把提吃力,不稳,易抖,且滞慢。正因为是左手持简或纸,附垫不能绝对稳定,笔尖的用力会反弹,影响速度与美观。转笔则集力于五指捻转,使笔尖的力分散,易控制笔画粗细,令其圆转光滑,且行笔快速。”二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转笔”?孙晓云女士反复论证并推崇“转笔”(也叫“捻管”)的意义,她说:“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严格地说,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但是,却有许多书法家反对“捻管”,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理由如下:第一,“捻管”与运腕无法兼顾。近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经表示:“我对转指是不赞成的”。他的理由是:“指是专管执笔的,它须是常静的;腕是专管运笔的,它须是常动的。假使指和腕都是静的,当然无法活用这管笔;但使都是动的,那更无法将笔锋控制得稳而且准了。必须指静而腕动的配合着,才好随着随处将笔运用到每一点一画的中间去。”第二,“捻管”会导致笔锋绞扭。书法家潘伯鹰先生说:“执者持也,执而勿失,不可转动笔管。因为如若在写字时用手指转动笔管,则笔毫势必由于转动而扭起来,好像绳子一般,那就没有笔锋了。”潘伯鹰书法第三,“捻管”不是书界主流。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家田蕴章认为,“捻管”不是书界主流。他说:“孙晓云女士……大篇幅地来谈论这个“捻管”的意义。她似乎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早已然是旧说。但是孙晓云女士呢,特别对这个说法感兴趣。因此,反复地论证“捻管”与“转管”的意义。强调过了,我告诉大家,强调过了!”田蕴章进一步批评说:“晓云女士讲得过于地极端,强调得过了。晓云女士在这本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了很多很多的考证,但是,你为了考证你所说的这个问题的正确性,所以你对古人的有些原话的解释和用意上,也有的地方就引用得不够准,理解得也有些偏激。……《书法有法》这本书上主要强调她的‘转管法’、‘捻管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说,不要把这个说得太绝对,也不要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三怎样看待“转笔”?正如田蕴章所说,“捻管”已是旧说。清朝乾嘉年间邓石如就提出过“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八字捻管法。后来他的门生包世臣、张裕钊等都主张书法要捻管的书写,影响巨大,捻管的技法扩散,沿袭至今。黄乙生、王良士、沈曾植、李瑞清等也主张转指捻管。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转笔”(“捻管”)?第一,捻管是调锋的一种技巧。硬笔的笔头是圆珠,故能纵横自如、圆美流转地自由下墨。但作为软笔的毛笔,要想让笔锋变出硬笔笔头圆珠的效果,就只有调锋了。对于初学者来说,捻管确实是将笔锋由“侧锋”转入“中锋”的最为简单有效(“随时将笔锋运用到点画的中间去”)的方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捻管确实是有用的。捻管调锋不过,调锋并不只是“捻管”一途,运腕、立锋、蹲锋等办法也可以实现中锋行笔的。所以,就这点来说,捻管并非不可或缺。更何况捻管调锋,笔毫朝单一方向弯曲,着纸的只是笔锋的一个锥面,易产生单调乏力,且影响书写速度之失,所以最好还是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运腕调锋第二,捻管是转笔的一种技巧。字的转角屈折处要写成圆势,可用捻管法转笔完成。这种方法可比较简单地转锋,以完成转折处的点画,但是如果遇上大曲度的转向(如心钩),手指捻转会比较困难,写行草时更是如此(清代曾有书家发生捻管至劲急处,致毛笔脱手的笑话)。此外,捻管运笔还容易降速,造成臃肿之病。所以,转折处用笔,也是要将捻管与其它笔法结合起来的,它的功能同样可以被立锋、运腕等方法取代,不捻也一样可以转锋。即使捻管转锋,也要正反顺逆地各个方向的使用笔锋,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连续又略带停顿,以使线条点画浑而厚实。(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样,才能保持笔锋的弹性,不要老朝一个方向绕,老用一个锥面。第三,空中蓄势。强调捻管的空中蓄势,也是孙晓云捻管理论的一大特点。她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在‘笔势’尚未到尽时,就‘再生笔意’的。即转笔不等到势尽,就开始再次转笔衔接下一个字。因此往往有‘衔接’的笔画痕迹。……在在楷书中能见到笔势‘衔接’的,可看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等楷书。其中典型的“竖”、“撇”画尖上的一小弯,是前一笔的左转,此一落笔即转右转的标志。…… 转笔的‘取势’,具体是指在起笔时的转笔发力。只要基于转笔发力,其结果必然如此。”不过,这种通过空中转笔来蓄势,其实也是可以通过“运腕”来解决的,而且迅速应该会更快些。四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捻管的功能基本上都是可以被“运腕”“立锋”等技巧取代的。更何况,清代书法盛行羊毫搭配生宣书写(其羊毫、生宣拮性柔软,笔毫弯下去不易起来,捻管调锋更容易中锋行笔),而今天多用健毫笔,光凭运腕、提按即能使转自如,“捻管”与否并不重要。综合来讲,“捻管”只是笔法的一种,“管随指转”只是为了克服软毫弹不起来的一种办法而已,将其推崇为笔法的全部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不顾书法的实际效果,盲目追求笔法,那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了。这正如田蕴章所说:“(捻管)是可以配合的,是可以使用的;不是绝对的……只要你不懂“转管”、“捻管”,你就永远也写不好字。强调过了,我告诉大家,强调过了!……靠着某个固定的执笔法,或者某一种技巧,以它视为可以写好字与写不好字的一个区别点,太武断!……写字的关键是心理作用。执笔的问题是一个技巧上的东西,它不是写好字的一个关键、生命性的东西。所以,写好字的生命性的东西是心灵的悟性和理解——理解到了,他用各种方法都能达到这个目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