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13日,中国·天津梅江茶业及茶文化博览会(简称“天津茶博会”)在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展会第二天,我应参展好友之邀专程到现场参观,今天将见闻补上并与大家分享,请看这迟来的精彩。天津茶博会自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发展成为京津冀乃至北方地区茶经济做大做强及茶文化传承交流的优质平台。爱茶的朋友们可通过本文了解天津茶博会的概况,还能欣赏精品柴烧陶器并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本届茶博会为期四天,这是展馆入口,另一个展会在其后举办。安检后进入展馆。这是位于大厅入口处的参展企业名录和位置图。此次茶博会共有来自国内1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地的多家企业参展,展品涵盖黑茶、红茶、白茶、绿茶、乌龙、黄茶等六大茶类众多品种,还有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广西钦州坭兴陶、福建建盏、德化陶瓷等茶具和茶家具、茶工艺品、茶食品、茶服、香道用品等。进场需要购买门票,5元一位。后来我才知道,如果带了名片交上一张,就不用买票了。天津茶博会规模不算大,共有两个展馆,这是N1馆。N1馆内主要是各种茶叶产品的展位。展会还通过举办主题论坛、茶艺大赛、茶会、品牌推介会等交流活动,推动行业发展,助力茶文化传承。很多展位的设计搭建都突出了自身特色,各种包装精美的产品更是琳琅满目。相邻的N3馆是茶具文化馆,主要展示茶具和茶家具、茶工艺品、茶食品等相关产品。馆内一瞥。我的朋友高全军的“乐之陶柴烧艺术”展位就在该馆,他已经连续几年专程从北京来参加天津茶博会了。展位内有高全军老师的个人简介及品牌介绍。高全军是湖北蕲春人,北师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他的家乡从明朝洪武初年就开始烧制陶器并传承至今,现在还建起了陶艺特色小镇。当地的陶土品质优良,有含铁量高、富含矿物质、透气性好、耐高温等特点。在这种特殊环境和氛围的熏陶及影响下,高全军从小就对陶器充满了浓厚兴趣,长大后专门随当地名师学习制陶,并去过江西景德镇、河北磁州等很多地方博采众长,逐渐成长为一名高学历的制陶行家。由于沉醉于和泥土接触的状态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年,高全军索性辞去了北京知名出版社的稳定工作,在京郊通州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制陶,并取《论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意,将工作室命名为“乐之陶”,真正把喜爱陶器变成了以陶器为乐。目前,高全军在北京通州烧气窑,而在老家湖北烧柴窑。柴窑是制陶的最高境界,业内素有“非大师,不柴烧”之说。柴窑不仅烧制时间长(一般需要烧3天,再自然冷却3天,总共需一周左右才能出窑),而且成本很高,一窑下来需耗费5—6吨木材。即便如此,一窑烧出件左右的作品,也最多能出不到60%的成品,可见精品柴烧陶器的确是由匠心加耐心烧制而成,每一件都不容易。这件作品是柴烧茶仓,由来自湖北的优质原矿泥料烧制而成,用于储存茶叶或陈列观赏。您看,茶仓表面不仅透着出自柴窑的自然光,还天然地流淌着落灰留痕。所谓“落灰”,是由于烧窑的松木油性较大,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烟灰,并不断落在胚体上。烟灰在1多度的高温中,与泥料中的铁等多种矿物质发生化学作用,形成了非常漂亮的晶体釉,俗称“落灰”。如果用放大镜欣赏,能看得更清晰。从这个角度看,茶仓表面呈现明显的紫红色。高全军表示,这是因为泥料本身含铁量高,品质较好,烧制后才会产生这种效果。再来欣赏一款柴烧茶盏。因为柴烧陶器的烧制时间比非柴烧要长很多,可将泥料烧得特别通透,同时,很多有害的重金属也基本发挥掉了,透气性更好。用这种柴烧茶盏喝茶,茶汤口感甜、软、纯的特点更加突出,这也是柴烧陶器作为茶具的一大特色。这只茶盏落灰均匀,而且从内到外几乎是“满釉”,非常难得。再看细节,盏口落灰较厚,往下逐渐变浅,到了盏底,落灰又自然聚集在一起,很有层次感。高全军认为,这种在偶然中出现的自然美,正是柴烧陶器的最大魅力所在。作为为数不多的能把制陶全过程“一条龙”亲手操作下来的陶艺家之一,高全军此次带来的都是百里挑一的柴烧陶器精品,也是他多年来沉醉于制陶事业的心血。高全军未来的目标是多参加国际陶艺展,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陶艺交流和遴选平台。茶具文化馆一角。N3展馆出口。天津茶博会值得一逛,而我此番既参观了展会,又见到了朋友,还欣赏和学习了柴烧陶器,更可谓不虚此行也。(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文章来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