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发展 >> 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因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渥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范围较广,遍及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地。
陶质从夹砂陶为主到细泥陶为主
仰韶文化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细泥红陶两种。仰韶文化的夹砂陶多是根据用途有意识的掺杂进砂粒和其它屬和料,通常是为了增强耐热性在炊煮用器中加入砂粒。仰韶陶器的彩陶除了实用性之外,还被赋予了装饰的意义。因此,彩陶的制作较为精细,它的制陶原料,有选择性的采用了沉积土和红土。这些土经过粉碎、淘洗、提炼去掉土中的杂质,提高了陶器的质量。
随着彩陶数量的逐渐增多,仰韶文化陶器从以实用性为主的夹砂陶发展成为以细泥陶为主陶器。关中平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发现的彩陶占整个陶器中的比例约为2—3%,到了庙底沟类型,彩陶比例上升为约占总数的10—15%。陕西临潼零口二期遗存的陶器,陶质有泥质和夹砂两类。泥质红陶占53.1%,泥质和夹砂褐陶分别占22.91%和20.77%,夹砂红陶占3.11%。豫北冀中南地区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据统计也是以细泥红陶最多,约占总数的87%,夹砂粗红陶占13%。可见,仰韶文化制陶原料从早期的夹砂陶为主逐渐转为以细泥陶为主。
陶器由泥条盘筑到轮制成型的技术
在长期的制陶过程中,仰韶文化陶器在制陶工艺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仰韶文化早期陶器盛行泥条盘筑法成型,也有一些是泥条圈筑法成型。在渭河上游地区采用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相结合的制陶方法。仰韶中期轮制的做法由口部扩大到器腹。仰韶文化长安马王村遗址、西安半坡遗址、陕西邠县下盂村遗址、铜川李家沟遗址、甘肃宁县阳坂遗址、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合水孟桥遗址分别出土有陶转盘,有“锣式”陶转盘和“帽式”陶转盘二种。
在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层内还出土了石质的转盘(或称石轮)和石轴。这些已发现的陶质和石质的转盘应该就是早期陶器轮制的工具气陶转盘中出现较多的是“帽式陶转盘”,这种转盘应该是慢轮装置上的构件,是扣在轮盘上使用的。轮盘上有轴能旋转,陶转盘随之旋转,在陶转盘的小平底上用泥条筑成坯体和修整坯体,其作用类似现存陶轮装置上的木盘。
仰韶文化晚期,陶器的制作在慢轮修整器物的基础上出现了少量的快轮制品。仰韶文化晚期在陕西关中和豫西南、冀南一些遗址中出土了轮制成型的陶器。在陕西华县柳子镇泉护村遗址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底部带有明显轮旋纹的小陶碟、陶杯气在磁县下潘汪遗址后岗类型发现的小陶碗和轮制的镂孔残豆座全部轮制成型。甘肃秦安王家阴洼仰韶文化中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泥质红陶的束腰葫芦形器,底部有明显的偏旋纹,是快轮制陶遗留下的痕迹。
可见,仰韶文化陶器的成型工艺历经了从最初的捏制成型,到泥条盘筑成型加慢轮修整,再到少量的快轮成型的制陶工艺发展的过程。
陶窑的发展
原始社会早期的陶器的烧制采用平地堆烧,逐渐发展为封泥烧制,这些方法烧成温度不高,火候不均匀,温度大约在°C左右,可称为“无窑烧陶”。
裴李岗文化新期就出现了陶窑,烧制温度可达C。早期陶窑的结构简单,大都是就地挖土而成,窑室较小,略呈圆形,直径约一米。烧陶时在窑底以柴草为燃料,火焰由窑室四周火道进入,最初没有烟囱,窑型结构较原始。但是,陶窑火力的集中,温度损失小,分布比较均匀,这些都有助于陶坯体的烧结。
仰韶文化陶器制作工艺和烧结程度明显提升,这与制作技术的提升和陶窑的改进是密不可分的。仰韶文化各处的遗存中都发现了有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场和作坊。目前,已经发现的仰韶文化各时期的陶窑有上百座,在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华阴横阵遗址,都分别发现了多座陶窑。因此,仰韶文化时期是陶窑发展呈现出普及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仰韶文化时期横穴窑普遍流行,并且形制多样化。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发现的横穴窑窑体变长,火膛加深,火膛和窑床间的相对高度加大,这样就改变气压的流向,使得窑室中氧气充足,形成了较好的氧化气氛,烧制的陶器表面色泽均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的横穴窑的形制更为进步,横穴窑的火膛靠窑室的一侧呈斜坡状,可以增强火力。在窑室中间加置的窑尊可以分散火力,较好的调节窑内的烧造气氛。窑室后壁留有排烟孔,说明窑顶缩小,这可以有效地提高窑室温度。陶窑的布局中还出现了多个陶窑共同使用一个工作区域的情况。这种相聚排列的布局,提高了陶器的装烧量和烧造陶器的效率。
在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岐山王家咀遗址、福临堡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横穴窑。福临堡遗址三期出现的横穴窑内设置有窑算,值得注意的是火道由中央火道变为多条弧形或直条形火道,多条火道呈纵向排列。竖穴窑比横穴窑的形制更加先进。竖穴窑的窑室处于火膛上面,火道将火膛与窑室上下相连。竖穴窑在仰韶时代早期开始出现,半坡遗址发现的竖穴窑,窑室与火膛处于同一竖向的位置之后上,火膛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底心有两个并列的火眼。窑内火道两旁和中间有头部粗大高0.2米的圆柱台。在时间稍晚的郑州林山碧遗址,竖穴窑改良了陶窑的形制使得陶器烧造的质量提高,颜色均匀。
半坡时期在姜寨遗址发现了制陶作坊和陶窑分居两地的情况,陶作坊遗址中有经过淘洗和好的陶泥和成摞的钵形陶坯的放置。这一情况表明,陶器的制作与烧造开始出现了明确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