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西夏瓷器的釉色探究,釉色的种类有哪些
釉色是生产瓷器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最早的釉出现在商代的陶器上即是原始釉色,但是釉色的发明是与我们常见的农作物有关,早期的釉色是灰釉中,我们常见的稻谷壳灰和草木灰就是其主要的成分;古埃及是最早使用釉料的国度,早在公元年前古埃及就已经使用一种碱釉系的低温釉。
我国在商代中期公元16世纪左右出现了石灰釉。本文讲述的是西夏瓷器的釉色,西夏瓷器的主要釉色种类并不算丰富,而且党项民族似乎是对某些瓷器釉色十分钟情,比如西夏瓷器中最常见的,白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较少的有浅青釉、姜黄釉、银酱釉、紫金釉等。
一、白釉
西夏瓷器中白釉是数量是最多的,年宁夏灵武县崇兴乡高台村的农民在种树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批西夏时期的瓷器,令人惊讶的是,这批瓷器竟无一例外出土的全是白色釉瓷。年宁夏贺兰山插旗沟内发现一处瓷窑,据考古专家考证,此处为当年西夏王室的御用瓷窑场。
更令人惊奇的是从瓷窑场附近的地层中,发现一层厚厚的碎瓷堆积层,这些长达数十公分厚的碎瓷层,竟然全是白瓷。根据马文宽先生的宁夏灵武窑这本书中所有列举的瓷器中,白釉瓷器占22%、褐釉瓷器占43%、黑釉占18.6%、青釉瓷器占0.05%、茶叶末釉瓷器占0.03%、素烧瓷器占0.04%。
从器型来看,白釉和黑釉以及褐釉瓷器,多为碗、盘、钵、梅瓶、大罐等,而其他多为供养人像、小塑像、三足灯等等。白釉亦称为白瓷,是我国传统瓷器中最重要的一项,白釉瓷器是以含铁量低瓷胎,施透明釉色而成,而灵武窑的白釉实际上就是如此,只是所不同的是由于瓷土并不是很细,所以在胎体成型后需要施以一层白色的化妆土。
最后再施透明釉烧制成白瓷。我国的白釉瓷器始于东汉时期,而至于成熟的白瓷目前认为是产生于隋朝,陕西西安郊区的大业四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雪白,釉面光滑润泽,胎釉已经不见白中泛黄或者泛青的瑕疵,白釉瓷器在唐代时期的烧制达到顶峰时期。
与唐代南方的越窑所产的青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美誉。唐代诗圣杜甫曾有诗赞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二、黑釉
东汉早期的越窑是最早烧制黑釉瓷器的窑口,但是其缺点是黑色并不纯,东晋至南朝初期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器显示出较高的技术。少量的氧化铁以及微量的氧化锰、氧化钴、氧化铜、氧化铬等氧化剂就能产生黑色釉。一般我们经常见到的颜色比较深的釉色,例如:赤褐色和暗褐色的釉色中的氧化铁的含量能达到百分之九左右。
过高不行过低也不行。在此基础上把施釉的厚度增加1.5毫米左右釉色的成色即为黑色。古代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唐代以前多为石灰釉。值得注意的是黑釉是在青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的着色剂都是氧化亚铁,釉色中的含铁量在0.8%—1%之间就能呈现影青色,1%—3%就能呈现青绿色。
相反在工艺上设法排除呈色剂的干扰,就能得到烧制白瓷的透明釉色,从技术手段来说青釉和黑釉应该属于同一个系统。宋代烧制黑釉瓷的窑场很多如河北的磁州窑、定窑,山西的平定窑介休窑,陕西的耀州窑、陈炉窑等。此外四川的广元,河南安阳的观台镇、登封的神前镇、宝丰的青龙寺、鲁山的段店镇、禹县的扒村等地,都曾烧造黑釉瓷。
而这一时期烧制黑釉瓷最著名的窑场,有福建建阳以及建阳附近的光泽、茅店星村和福清县的石坑村,主要的品种有兔毫盏油滴盏等;江西省吉州县永和镇的吉州窑,也烧制出了各种高品质的黑釉盏,使得黑釉瓷在广泛普及的同时,在技术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粘土都含铁,有些黄土的含量就非常高。
将这种黄土涂抹到瓷器胎体表面,烧到一定高的温度就能变成黑釉,黑釉应该就是这样被古人发现的,古代的黑釉配料多是含有当地某种成分的原始原料来配置的。灵武窑的黑釉瓷器中的黑釉含铁量和中原地区的接近,是用当地的一种黑釉土制成的。
西夏是广泛吸取中原地区的文化的,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察的西夏的瓷窑是没有一个缓慢的成长过程的,而是在某一个时期突然发展起来的,这就说明了西夏的瓷器是在西夏立国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西夏境内缺铁少铜的现实状况而必须发展起来的。所以西夏瓷窑的工艺很有可能是来自于周围窑口的工匠。
此外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地区的磁州窑和定窑的瓷器类型多流行黑釉和白釉瓷器,这种风气自然也使一心学习中原文化的党项民族受到感染。西夏的黑釉较少的又纯黑,绝大是多数的黑釉成品,包括剔划花器,其釉面往往是黑褐色和黑绛色,尤其是釉色的边缘处和釉色较薄的地方体现的较为明显。
三、褐釉、茶叶末釉
我国古代铁结晶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属于高温黄釉,唐代开始出现当时的耀州窑大量的生产,器物多为热壶和小盏两种。釉色呈不透明的黄绿色,在暗绿色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末黄褐色斑点,茶叶末釉色中绿者称为茶,泛黄者称为末。
值得注意的是褐釉与茶叶末釉的区别,是在于其烧成温度的高低,温度高者,釉色呈色较深的在西夏瓷器中称之为酱釉,因为这种颜色釉面光亮,即是北方常见的面酱经过油润之后显得明亮深沉。而烧成温度较低的釉色的呈色,显得不光滑也不太明亮的,其中间夹杂着细密的杂色,在西夏瓷器中称之为褐釉或者茶叶末釉。
四、青釉、姜黄釉
中国最早的瓷器均属青釉系,这些青釉中的经过还原焰烧成,青色的深浅不同则是由釉料中的铁含量比例不同所致。商代中期的原始青瓷制作有高岭土制成表面挂石灰釉,经过度的高温烧成;西周时期的青瓷制作工艺有所提高,但是青瓷胎体中的杂质较高,这是其使用的釉料配制较为简单。
只是石灰石粉碎后加粘土而成,导致呈色不稳定。真正的瓷器是出现在东汉时期的青瓷,创建于东汉时期的越窑场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才停烧,是中国陶瓷史上烧造时间最长的窑厂,陆游曾作诗赞叹其:“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自青釉系发展以来便产生了许多分系釉色。
最为著名的有梅子青釉、冬青釉、豆青釉、影青釉、天青釉、粉青釉等等。梅子青釉是龙泉青瓷的一种釉色创烧于南宋,其翠色莹润恰如梅子的色泽,因此称之为梅子青。豆青也是青釉的一种分色属于龙泉窑的一种著名釉色,釉色中泛着黄色,光泽比粉青和梅子青较弱。影青釉中铁的含量低于1%,在℃高温还原焰中速成。
温度较高可以达到70%,影青釉烧成之后胎质比较坚实白度较高,施釉的厚度不高,呈现一种晶莹透亮的感觉,因为白色和青色相互相生,白中有青,青中泛白,所以称其为影青。值得注意的是西夏对于青色还是有保护法令的。
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敕禁门第七卷中写道:“佛殿、星宫、神庙、内宫等以外,官民屋舍……不许装饰大朱、大青、大绿……若违律,当罚钱五缗……装饰毁掉。”可见在西夏统治者的心目中,青色和白色等一样被视为皇家之色,民间被禁止使用的。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西夏的佛教的地位。
西夏瓷窑的青釉和黑釉一样,釉色普遍较薄,多数呈青棕黄色,很淡故称为浅青釉,浅青釉的数量很大尤其是回民窑浅青釉的碗和盘是大宗产品,此外西夏瓷器中常见的供养人像也是浅青釉色的。如浅青釉水波有鱼纹盆,浅青釉碗和青釉三足灯等等。
西夏瓷器中青釉的颜色较深的且偏黄的为姜黄釉,此类的产品主要出土于灵武回民巷窑,磁窑堡的产品极少,姜黄釉的产品大多是仿制的耀州窑的产品。时间不长尚未成型便停烧了,由于时间较短所以工艺技术并不达标,呈色不稳定,偏向色比较多样,有的偏向于黄色有的偏于棕色或者黑酱色等。
五、总结
组成的。只不过粘土用于成型,因而是固态的,而釉料是一种依附于器表的液态,因而熔点低于粘土坯体而已。釉是以石英、长石、黏土等为原料组合而成的玻璃,它的作用主要是附在器物的表面,使得器物的烧成后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质地的保护层。
釉色在瓷器中的地位显著,西夏的瓷器大多数是依照宋史瓷器汝、均窑露台风格,只是所不同的是西夏瓷器的露胎面积较大,不比其他窑口瓷器的圈足不施釉等,西夏瓷器几乎只在有需要的地方施釉,施釉以后也会在刻划纹饰的时候剔刻掉大多数的釉色,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我们也能总结出西夏瓷器釉色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