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陶瓷鉴定实用操作十二讲三上手鉴定六字
听――听敲击产生的特殊声音;
闻――出土、使用以及做旧时残留的特殊气味;
摸――用手抚摸瓷器表面,摸工艺特征、出土风化以及使用留下的痕迹;
照――用电筒照,对光看瓷器的透光率;
掂――掂瓷器重量;
看――用放大镜或肉眼看陶瓷的纹饰器形等各方面特征。
第一节听字诀
用多种方法对陶瓷器皿进行敲击和接触,由此而产生的声音,可以传达器皿在质地、形体上的特征,是鉴定的重要部分。方法有多种,每一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
一刮
硬币刮――听修补,经化学修补,有添加物后声音不对。
手指刮――刮瓷器边沿,新瓷器边沿瓷质好,会发出刀锋般的声音。老瓷器就没有锋利的声音。
二弹
手指弹――用两根手指轻弹器特的边沿发出声音。目的是听有无破损,听全器的品质。指弹又分为正手弹、反手弹两种。
1、听冲口。凡是有冲口的器物声音有沙哑声。
2、老紫砂壶,凡是用过的特质发生变化,声音如木。
3、听老陶器,一般声音很皮,如是新陶器,皮中带有一种干燥的脆声。
4、听老窑器,都是木音,而仿品是脆声,当然也有用石膏当配方的声音一样,但硬度上就露馅,用铁可划出痕迹。
5、听宋影青,因为胎薄,因而声音细、哑、小。
6、听吉州窑、长沙窑、磁州窑,国为这些窑口用的磁土瓷质粗,火温不高,因而,都是相对皮、哑、低而短的声音,而后仿的声脆、尖、长。
7、听三代的盘子,声音洪亮、长,仿的高亮。
三叩
用放大镜轻叩:用手指弹是听整体反映,而轻轻叩是用硬物敲局部,听局部釉面的硬度。也有大器、厚器、?器,用手指弹弹不出声,就要借助放大镜轻轻的叩击器物,听声。
不过手指弹是听全器的反映,放大镜叩是听局部的硬度,主要是听火气、瓷质。新仿的瓷器釉面坚硬,轻叩与老瓷有明显区别,声音响亮。老窑器更明显,连续叩声音皮而低,新仿的表面虽做旧,但硬度没法做。因而,用放大镜轻叩器而,连续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听出硬度,一般来说老窑器仿品的声音是很难过关的。
第二节闻字诀
陶瓷器的一个特性就是有吸水率,只不过不同品种吸水率高低不同。经过土里埋藏很多年,或者盛装过很长时间的有气味的物品的陶瓷,在其胎内多少会残留一些味道,闻到特殊的气味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1、对于出土的器物来说,由于长期在泥土中浸泡,土腥气已经进入,因而当重新见水后,会把土胎气带出,这种味道一定要很浓很重,用水一浇,水吸入,马上土胎气要出来,如果没有就说明有问题。当然,出土后,长期使用,日晒夜露,可能就没有了。在闻的过程中,先要向圈足和器的转角处滴上一点水,再闻有没有味道,因为瓷器吸水率很低,土气只能附在转角处或器内土上,一旦多放水就会消失,因而一定要抓住时间。
2、闻酸碱做旧,用酸碱咬蚀的,一定有味道,用试纸也可试出。
3、出土后使用过的陶器,如用来装油,因而有油味,器边有油渍出。
4、新的陶器总是带有烧窑时带有的火气,而老的就没有,就象铜器新的有铜味,老的没有一样。
第三节摸字诀
瓷器的表面,因为岁月的侵蚀,新旧陶瓷生产工艺条件不一样,因而器表面的质感不一样,仔细感受也有一定的表现,用手摸,也可以摸出其中一些特征。
一、摸出老窑器。一般来说老窑器经过土蚀,釉面开片、变形、分裂,土蚀开片与开片处错位挤压翘起,釉面中的气泡腐蚀后穿表面爆开,因而器表就一定很糙。
1、手背轻拂器表,会感觉到糙手。新仿的很难做到糙手。也有新仿的用氟酸腐蚀可以使表面粗糙,但那过于匀稳。
2、用带手套的手轻摸,会感到纤维被挂住的阻力。细小的纤维会被抽出。
二、摸有没有使用痕迹
一般情况下,明清代的粉彩、五彩瓷器使用长了,彩色磨损,很平滑,很油腻,而新的彩器上有毛刺,用手摸明显糙手,冬天还能听到磨擦糙手的声音。
三、摸工艺
每个朝代和各个窑口的陶瓷都有一些特殊的工艺特征,掌握了后也可以摸出一些特征。
1、摸慢轮旋痕。由于老瓷器都是慢轮旋坯,使劲摸圆器的腹部,可以感觉到一厘米左右的旋坯痕。有的是手指旋,有的是借助竹刀。而新仿器是快轮,可能就没有旋修痕,或者为了仿得象,要精心修理,因而与一次成器的旋痕就有区别了,一次成的旋坯痕是螺旋向上,而后修的就只是一圈一圈在半干的情况下一刮出来的,因而不是螺旋向上的痕迹。
2、摸二接头。有些二头的圆器,一般是由二件或三件坯体旋修后接起来的。明代瓷器多二接头三接头,明显的不用摸就能看出来。而清代瓷器,在接头后稍加修理,因而虽然看不见,而摸时还是可以明显感觉,而新仿的就没有这个过程,要不就故意明显的露出二接头,但过分了就假了。
3、摸圈足。各大窑口在不同时期,圈足因工艺改变的原因都有不同的特征。如明代青花瓷多是在全器做好并修好圈足后,沾釉,因而釉水多少沾在圈足上,因而,明代圈足多不平,沾砂和釉,而清代是先沾釉,最后旋圈足,因而圈足平齐,康熙清三代旋圈足后,釉、胎之间无过渡,界限分明,嘉道后,旋圈足后用布磨一下,因而平滑,胎釉间渐过渡。
(1)摸圈足足墙的角度。一般来说,明早期的圈足内倒,因而抓住圈足抓不起全器。
(2)摸圈足高度。明代有一段时间,主要是中早期,圈足平宽、矮、有点象玉壁底,但不规整。
(3)摸影青瓷足墙。宋影青瓷有一类工艺,圈足足墙很薄很矮,是宋代特有特征,割手。
四、摸修补
现代瓷器的修补,多是采用化学方法,不是用环氧树脂就是用胶,因而虽然看不出来,但用手摸,明显没有瓷器表面平滑对手指有吸力,没有冰凉感。
第四节照字诀
陶瓷工艺从初始到成熟发展经过千年,从早期的不透光的粘土成陶,到后来磁土的早期,再到宋代的瓷土,到元代之后的二元配方的透明性好的现代瓷,透光系数也是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带电筒的放大镜从圈足处或是从腹部照:
一、老窑器应该是不透光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老窑器都是不透光的,因而有人说是属于炻器。
二、宋代的影青瓷是一元配方,因而多半是透光率不高,多是微透一点,光点集中,透光后光是黄红色。南宋后当然也有偶然一元配方的透光要淡一些,与二元配方差不多。
元代后多是二元配方的,所以元代的影青,即白青花透光率都增大了一些,有些也是青光。
三、明代青花瓷器基本是青白光,但是有些胎质差一点的民窑青花也依然是黄红色,顺治也一样。
四、清晚期和民国就基本一样,透光面积大,光线白色。
五、对于宋特别是明代的白瓷,要用电筒照一下,或对天看一看,是否有暗刻花。
六、照新仿,刻意仿老瓷器,胎中加杂物多了过份红,不加又太透了。
第五节掂字诀
新老瓷器,由于练泥的精细程度不一样,因而密度也就不一样,表现出的重量特征也不一样,长时间的掂量,同样器形的东西,也就有不同重量的感觉。
一、原始青瓷多用泥条盘筑法。因为泥没有强度,所以必须做到一定厚度,稀泥表面再糊一层才能不垮塌,因而老窑器很厚重。后仿的瓷土有强度和粘性,因而不用做得很厚。
二、秦汉砖由于练泥时间长、精细,因而特别重。
三、陶器俑比三彩陶器重一些,三彩陶是纯的胎土。
四、龙泉瓷由于是多次上釉有的甚至要上10道釉,因而很重。
五、影青瓷是一元配方,瓷质松而轻容易变形,但是比较轻,到二元配方后,不高易变形,但重量加重。
六、顺治和康熙的好瓷器明显的手头重,如笔筒、瓶、罐。民国瓷由于多做得很簿,因而重量就很轻。
七、现仿清三代瓷,因为现代瓷土粉碎精细密度高,如果做到和当时一样厚,就会因密度高而分量过重。如果做薄一点重量一样了,但透明度又过高亮度上又露馅了,外观也不准确。
第六节看字诀
看是最重要的环节。写这本书时,笔者就这个问题忧虑了好长时间。与其它的几个手段比,这一部分很重,必须分成几个部分,担心在层次上使本书的节奏失衡。但转念一想,只要是好懂实用,就不需要因为节奏再把层次变复杂了,画蛇添足。
因为后面全部是看的内容,所以这里只提一下“怎么看”和“看什么”:
用放大镜看:用高倍的放大镜,最好是带有电灯照明的放大镜看。
看使用磨损痕迹、看出土痕迹、看釉、看胎、看彩、看青花发色。
用肉眼看:
看纹饰、看上釉、看工艺、看圈足、看器形、器附件、看器物环境分析――出土葬俗、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