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青铜时代的夏商周陶器日用陶器与礼仪陶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
二里头文化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得名,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至前年,制作器皿的主要工艺是从陶器工艺向青铜器工艺过渡的阶段,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遗址。分布范围包括河南全省、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探索夏文化的对象之一。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从出土情况来看,陶器的质料主要以泥质灰陶(深灰或黑灰)、夹砂灰陶最多,黑陶(包括黑皮陶)和棕灰陶、红陶次之,还有少量白陶与硬陶。陶器的成型技术基本都是轮制,兼有一些模制与手制。在烧成工艺上,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故名。由于温度的提高,陶器的质量也得以提高。
陶制的炊器有深腹罐、圆腹罐、鼎、甑、鬲、肆等。食器有平底盆、豆、篡等。酒器有鬻、盔、爵、瓠、肆等。盛储器有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种罐、瓮、缸类容器。水器有汲水罐、背壶、四系壶等。食品加工器有刻槽盆等,这些种类的陶器构成了富有特色的陶器群。陶器造型的特征:折沿平底、三实足、圈足为主,圜底器已少见。
二里头陶器形态发展的规律是,折沿逐渐减少,卷沿相应增多,侈口和敛口总的发展趋势较为平稳。器底的变化与口部的变化相应,其发展顺序是平底逐渐减少,圜底和凹圜底相应增多,三足器和圈足器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持平。
二里头文化各期的陶器有刻划、拍打、压印等各种装饰方式,纹样以篮纹、方格纹、绳纹、附加堆纹为主。印纹具有独特的风格,主要有云雷纹、回纹、螺旋纹、斜线云纹、圆点菱纹、重环纹、螺旋纹、席纹、卷云纹、蝉纹、编织纹等。其中,云雷纹、圆圈纹、回纹等印纹是二里头文化新出现纹饰,它开启了商代中、晚期铜器纹饰的先河气印纹图案是由母题花纹的单个印模印制的,许多器皿留有印模的痕迹,也有用管状和片状工具捺压成的。
器口装饰是二里头文化早期较有特色的作法,有的在唇缘直接切压出锯齿纹的花边,有的在唇外或领部中间偏上加饰附加堆纹。也有的装饰对称的小钮,小钮的形状有三角形、小舌状、锥状等。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数量较多,青铜容器只有少量的发现。二里头墓葬出土的器物上也可以看出陶制礼器组合的规范。二里头文化一级的高级贵族墓通常用玉制礼器、青铜制礼器和成组的陶制礼器来随葬。二级的贵族墓用陶制礼器随葬的情况较多。三级以下的平民墓葬只用日用的陶器随葬。总之,二里头文化的高级贵族墓葬有大量的随葬陶礼器,但是其地位相对低于铜制和玉制的礼器,是对玉、铜制礼器的补充。在中低级的贵族墓中,陶质礼器则是主要的随葬礼器。
二里头文化遗迹出土的系列陶制礼器大多为酒器,以成系列的陶制酒器随葬来表现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学者们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的礼制称为“酒礼”。二里头文化的陶爵、陶瓠、陶鬻、陶盔、陶肆等器物,都是酒器。这些陶酒器往往是用经过淘洗的黏土精心制作而成,它们很少出土于日常生活场所,而大多随葬于级别较高的墓葬中,显然具备礼器的性质。二里头文化的白陶器多数是酒器,制作精美,材料难得的白陶酒器更加是社会地位和身分等级的象征。如:二里头文化登封南洼遗址出土用白陶制作的酒器,有陶鬻、陶蚕、陶爵、陶瓠、陶杯,它们是成系列的用于礼仪的陶质酒器。
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陶酒器以(鬻)壷、爵、瓠等比较常见,还有壶、盅等,这些器物经常成套出现,是二里头文化礼器的核心。二里头文化陶蚕是最主要的酒器。陶爵是二里头文化三、四期时新出现的酒器,主要用于温酒和注酒。陶瓠是一种饮酒器,造型特点是敞口细腰平底,形似喇叭。细腰便于人们持握。二里头文化以陶悉、陶飢、陶爵为主的礼器组合基本体现了以酒器为主的特色。
脱胎于成系列礼仪陶器的青铜礼器的产生
礼器是举行祭祀、宴飨、征伐、丧葬等政治和宗教礼仪活动时使用的器物。《左传成公二年》:“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器是当时礼制的体现,用来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礼”的观念已经逐步形成,并普遍出现专用的陶制祭器。二里头文化形成了以陶蚕、陶瓠、陶爵为主的陶酒器为主的礼器组合。同时,最早的青铜礼器见于二里头文化,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发现了铸铜遗址,出土了爵、驿、蚕等以酒器为主的青铜礼器。这些青铜礼器的种类和器形,基本与同期的陶制礼器相同,应是模仿陶礼器而来。
下面对部分同期的陶礼器和青铜礼器进行对比,来说明青铜礼器的产生脱胎于成系列的礼仪陶器。
鼎:二里头遗址出土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鼎。鼎是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在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时期陶鼎就已经非常发达。二里头文化青铜鼎与同期的罐形器身和锥状三足的陶鼎非常相似,青铜鼎上的菱形纹也可能来自于陶鼎上的几何形刻划纹、堆塑纹等纹饰。不同之处是青铜鼎多了双立耳,这可能是源于具体的功能的需求。青铜鼎为腹锥状空足,陶鼎的足为实足,这种不同应是与青铜铸造的工艺有关。
表:陶盔的造型一般是圆口,深腹,下有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鑿。陶盔的形制是从陶鴛的形制转化而来,是将鬻的流口变为管状,遂从鬻变为盔。二里头文化陶鬻至二期晚期已少见,渐为陶盔所取代。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葢,造型为头部上大下小,顶有一桃形大口,前口有一筒形短流,四棱锥状袋足。腹侧有一鑿,有两个长条形镂孔。这件青铜盔与二里头文化的陶蚕造型相似。
爵:爵是二里头文化发明的酒器。以往认为爵是饮酒器,这是错误的认识,二里头遗址了现的爵底部有烟兵,证明了爵主要用于温酒和注酒。其特征是腹底有三个细长足,腹侧有一鎏,口沿两端分别有半管状流和尖状的尾。管状流便于倾倒,尖状尾便于祭祀活动时泼洒。在二里头文化早期,陶爵是铜爵模仿的对象,如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新郑望京楼和商丘等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其造型与同期的陶爵相似。二里头文化的铜爵有无柱和带柱两种,铜爵口沿部位出现的双柱,可能是源于陶爵口部贴附的小泥饼。
管流爵(角):管流爵是一种特殊形制的爵,有人认为应该称之为角。河南洛宁出土的一件青铜管流爵,造型为椭圆形口,前部上翘,后部略平。上腹部瘦细,下腹部外鼓。在腰部有一长长的管状流和宽扁鑿。锥状三足外撇。管流爵是用于灌酒或倒酒之用。与同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管流陶爵相比,造型接近。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鼎、爵(角)、盍等青铜礼器,种类和造型与同时的陶礼器接近,由于这些种类的陶礼器出现的时间要早于青铜器。因此,青铜礼器是对同期陶礼器的模仿,是在成系列的陶制礼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青铜礼器因其材料稀有,制作难度更高,所以仅为当时少数的权贵所拥有。
夏代以二里头文化出现的成组青铜礼器为标志,拉开了青铜文化的序幕。夏晚期商早期是青铜容器的早期阶段,青铜容器的造型、制作工艺多借鉴陶器。另外,早期青铜容器的制作工艺也与陶器工艺相仿。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容器艺术繁荣发展,随着铸造技术的逐步成熟,器物种类和数量逐步增加,新式器物的形制不断出现,青铜容器的造型也逐渐摆脱了陶器形制的束缚,青铜工艺成为商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