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会议纪要ldquo陶器研究技术经
年11月26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陶器研究:技术、经济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赤峰学院等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报社等多家考古文博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24人在会上作专题报告。
本次会议聚焦新石器化进程中的早期陶器,与会学者围绕早期陶器的发现与研究、方法与认识两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中国文物报社曹兵武总编辑、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山东大学靳桂云教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郭京宁研究员和郑州大学崔天兴副教授分别主持了小组会议。
本次会议发起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涛副教授首先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早期陶器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进展做了系统梳理和回顾,重点介绍了吉林后套木嘎和许昌灵井等遗址早期陶器的新发现,并以北京东胡林遗址陶器分析为例介绍了操作链研究在陶器研究中的应用。基于目前的发现与研究进展,他指出,随着新资料层出不穷,对陶器起源等问题的认识也愈发复杂;要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赖于更多的新发现,也需要以操作链为核心的系统分析方法开展工作,将早期陶器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开展综合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王幼平教授介绍了河南李家沟遗址的工作新进展。李家沟遗址发现了马兰黄土——全新世的黑垆土层(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层的三叠层,其中黑垆土层出土的压印纹夹砂陶器与板状无支脚的石磨盘等文化遗存,或可命名为“李家沟文化”,填补了中原及邻近地区从裴李岗文化(阶段)到旧石器晚期文化之间的空白。细石器层中新发现局部磨制石器与陶片,以及数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是联结中原及邻近地区旧、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纽带。中原地区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以狩猎大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早期新石器时代。
宋国定教授介绍了河南淅川坑南遗址的新发现:该遗址发现的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石器原料反映出这里很可能是古人加工石器和追逐猎物途中的临时营地;该遗址发现了汉水流域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陶器,陶质疏松,火候低;伴出的型制多样的石磨盘、红烧土颗粒、碳屑以及燧石制品等独特的文化因素对探讨当地旧-新石器过渡等相关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大学靳桂云教授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落与生业状况,她以生计方式为主要视角,将沂源扁扁洞先民列为穴居的狩猎者,而最新发现的济南张马屯遗址先民(年前)则属于“旷野的广谱植物利用者”。与上述生业模式对应的陶器遗存也各有特色。
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回顾了中国早期陶器年代学研究的历程,从多个方面介绍陶器测年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发展;随后以获得国际学术界赞誉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早期陶器系列测年研究为例,强调科学家在考古现场直接参加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研究员认为最早的陶器产生于距今一万五千年的含有贝类遗存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他根据佤族民族考古学的证据和桂林大岩等遗址的陶制品为例推断,早期陶器可能为捏塑制成,露天的火塘也许和烧陶相关;陶器起源与原始农业无关,与采集狩猎经济有关。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峰研究员介绍了自己主持发掘的云南娜米囡遗址的早期陶器遗存。他从全球新石器化的广阔视角出发,认为晚更新世晚期至末期,全球采集狩猎人群广谱食性化、定居和用火等因素是陶器起源的关键。
中央民族大学陈伟驹老师分析了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测年数据,认为该地区也许存在陶器有无的地区分化;陶器出现与贝类炊煮无关,不应过早地把陶器起源放到农业起源之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宥成老师指出,距今2-1万年间,陶器快速在东亚相当大的范围内出现,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经分析梳理发现,早期陶器南北文化格局的分界正好与中国旧石器晚期细石叶组合的南北分界吻合,而考古材料支持陶器中国南方起源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陶器单一起源理论假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可以应用到陶器研究之中,对探讨制陶工艺、推断陶器功能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晓燕研究员团队的马志坤博士介绍了他们近年来的系列工作,通过淀粉粒和植硅体等分析方法研究陶器上附着的植物遗存,探讨早期陶器的功能,并认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陶器可能与植物驯化等农业活动相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崔天兴副教授对东胡林遗址早期陶器遗存进行观察分析和实验考古,指出该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炊煮方式可能为石煮法。北京大学崔剑副教授对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不同时期的陶器进行科学分析与比较研究,指出陶器发明使得人类可以使用更多方式加工食物,原本无法食用的野生植物亦可做熟后食用——陶器发明至少间接促进了农业的起源;陶器发明后增加了人类可食用的动植物种类,因此陶器出现间接促进了动植物的饲养和栽培。
通过多年的工作,中国科学院大学朱剑副教授等发现并解决了学界原有的早期陶器温度测定问题,通过多重复烧法,测定东胡林遗址陶片温度为-℃左右。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金和天博士等通过对北京平谷上宅遗址陶器进行科技分析,发现先民很早已掌握陶器特性,针对不同用途的陶器人为控制掺合物。
山西大学王小娟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对陶寺文化制陶原料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副研究员则通过考古类型学对陶寺与石峁相类陶器问题进行讨论。西北大学郭梦老师重读李济先生《殷墟陶器研究》一书,通过民族考古学资料研究殷墟陶器的制作技术。中山大学罗伊博士对滇池地区石寨山类型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黄石教授与大家分享了新颖的现代人出东亚说的分子证据。
年轻学子也是陶器研究的生力军。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陈娟同学对荥阳官庄遗址制陶作坊出土制陶相关遗存进行科学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范潇漫、袁若晨同学从操作链视角分别对河南郑州唐户遗址和平顶山蒲城店遗址陶器遗存进行分析,观察制陶工艺、定量分析陶器使用状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臧雅帆同学通过淀粉粒、植硅体分析方法对河南汝州煤山遗址刻槽陶容器的功能给出科学依据。赤峰学院常经宇同学则从筒形器的角度对查海遗址的聚落发展进行初探。
学生代表发言
报告结束后,多位学者就早期陶器的起源、测年、科技方法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随后的闭幕式上,北京大学赵朝洪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学术总结。他指出,会议涉及的议题内容丰富,既有新发现,又有新思路;学者们尤其是年轻学者视野开阔,能够从宽广的视界开展综合研究,利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了解先民的生业与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解决一些问题,但也发现了不少新问题,这需要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综合进行研究。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总结指出,陶器的产生与环境、生计等因素紧密相关,陶器研究是探讨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自然科学家在研究陶器年代、工艺和功能等考古学问题时,要学会和考古人一起思考。
赵朝洪教授总结发言
夏正楷教授总结发言
陶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陶器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更是国际学术界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