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胖哥聊紫砂一眼辨真假江西人的儿子手
上一期的问题:灌浆壶的特征除了以上讲的特征以外,听声音也会有差异,具体差异是什么,你知道么?
有文字记载,宋代蒋祁在《陶记》中描述了江西景德镇瓷器的成型方式:“利坯、车坯、釉坯,有其法”。其中利坯、车坯就对应了现代成型工艺当中的修坯和拉坯。
在讲这个手拉壶之前,先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手拉?
手拉学名为——快轮拉坯法,这是一种古老的陶器制作工艺,很早就被广泛运用在各种陶器和瓷器的制作中。在中国四大名陶的里,建水陶,坭兴陶,荣昌陶做出来的器物大都采用手拉工艺成型。
快轮拉坯法在山东龙山文化(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年)出土的陶器上体现的淋漓精致。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黑陶,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以致有人曾将该文化称为“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就是陶匠们用快轮拉坯法制成的。
龙山文化的陶器制法虽然部分还直接用手捏制,但快轮拉坯工艺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
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
龙山文化中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最薄处甚至只有0.01,堪称陶中“冈本”。
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宋代蒋祁在《陶记》中描述了江西景德镇瓷器的成型方式:“利坯、车坯、釉坯,有其法”。其中利坯、车坯就对应了现代手拉工艺当中的修坯和拉坯。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诞》中也有这样生动具现的记载:“凡造瓷坯者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炉、瓶、罐、合之类。一曰圆器。如大小亿万杯盘之类。”“凡造杯盘,无有定型模式,以双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而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以大拇薄旋而上,成就杯盘之型”!由此可见北宋时期,手拉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且普遍用来制作杯子和盘子。
而与之对应的瓷土主要产于江西省景德镇高岭村,又因其呈现白色而又十分细腻,所以又被称为高岭土或白云土。它的有效成分主要由黏土、石英、长石所构成。其纯白细腻,物理性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所以十分适合手拉工艺。
综上所述,快轮拉坯法是一种从古至今的非常先进成熟的制陶工艺,手拉工艺创造出了许多美观且实用的器具。古今中外的陶瓷历史中,由快轮手拉工艺创造出来的精美器物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唯独宜兴紫砂不在其列。
为什么?
在明以前,紫砂壶的成型工艺有两种,一曰捏塑(手捏)、二曰木模成型法(木头模型),期间未尝没有紫砂艺人尝试用手拉法制作紫砂壶,但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紫砂壶的原材料——紫砂泥含有大量的砂,有别于土。
用紫砂泥手拉做壶就好比要把一捧沙子手做成一把壶,没有特殊的方法是根本做不成的!
直到明代时大彬为止开创总结出了泥片成型法,才使紫砂壶的标准制作方法沿用至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年左右,江西朋友从灌浆工艺中找到灵感,努力研发用来制作紫砂壶,并将这种手拉工艺带到了宜兴。
研发的重点就是对紫砂泥泥性的改造:紫砂泥砂性重,那就添加大量的高岭土、水玻璃以增加泥料的延展性,便于手拉,添加金属氧化物用于调色,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宜兴手拉紫砂壶工艺。对此徐秀棠大师在《紫砂十讲》中提到过,虽然宜兴手拉壶外表与紫砂壶相近,敲击有“叮叮”声。也具有一定的手工性,但是它的材质与传统紫砂壶有根本的区别,所以也只能是算作一种炻器而非紫砂器。
在紫砂壶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中,宜兴手拉壶自05年左右起便渐成燎原之势,到13、14年更是达到了顶峰。但没过几年,便被成本更低、产量更大的机车壶打翻在地,逼到了墙角,逐渐式微。
问壶不仅感慨:“紫砂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十几年”啊!
趣问:
紫砂壶除了泥料的原因不能采用手拉工艺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答案请见下期开头!
本文为紫砂、茶文化科普自媒体问壶胖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陆续更新精彩的紫砂、茶文化科普文章和视频,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