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央视播出全景记录新时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提到三星堆,会想到什么?是光华闪耀的黄金面具,或是造型天马行空的青铜器,亦或是镜头下那些在防护服上画着漫画的可爱的考古人?
4月29日至5月4日晚,四川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的六集超高清考古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从至年,摄制组全程跟踪记录下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盛事,全景呈现这一次考古发掘的开启和进行,以发掘工作的递进式开展为线索,展现出此次考古发掘跨学科、多团队合作,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的全新理念与全新模式。“同时,我们更将镜头对准发掘背后不同年龄的考古工作者,以一个个生动细致的、充满温度的故事,展现新时代考古人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气度,探寻考古工作的现世价值和时代意义。”纪录片总制片人张平说。
全景伴随式记录
全貌展现这一场科学考古盛事
从年3月第一次对外发布考古成果以来,“三星堆”无疑成为年度热词,珍贵奇特、前所未见、数量庞大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等集中出土,带给世人一种三星堆再度“横空出世”般的深深震撼。
然而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其实这是一次期待已久、谋划已久的“重逢”。在《又见三星堆》中,通过伴随式全景式记录,以时空前后交错的方法,通过“重逢、初见、守护、追寻、重生、不朽”作为分集片名与全片主题架构,试图让观众清晰看到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的前因与结果,这一场新时代前沿科学考古发掘工作的全貌。
近3年的时间行程,要浓缩在6集的体量里,如何取舍内容?为此,总导演王剑采用以纪录三星堆发掘准备、发掘现场、文物修复、科学研判等新时代科技考古所带来的新发现为经,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和重要文物为故事支点,建构全片。
实际上,从年抢救性发掘1号、2号祭祀坑后,3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然而为了保护和展示年祭祀区发掘现场遗址,年,在1号、2号坑及周围搭建了保护平台,就这样每次勘探,这个区域都不是重点,从而失之交臂,直到年,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启动,考古工作者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年考古发掘现场周围。
年11月,前期勘探中3号坑就开始露出痕迹。纪录片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呈现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的日志:年11月26日发现3号坑,接下来5个月时间里,4号坑、5号坑、6号坑、7号坑、8号坑也相继浮出水面。
这很可能是一场举世瞩目的新发现。镜头中的考古工作者们难掩喜悦和兴奋,但更多的是,对于如何满足新时代考古要求、不辜负时代的思索。
通过纪录片,人们看到,原来考古工作,不是简单地直接拿着手铲发掘。在真正“动手”之前,需要一系列科学的论证。
在第一集《重逢》中,记录下一场重要的会议:中国考古界的顶级专家以及参与过年那次发掘的亲历者齐聚一堂,为此次三星堆再发掘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三星堆新一轮发掘将在多学科背景下同时展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研究,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
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我们三星堆肯定要走向世界,而且我们新的发掘,不只是靠文物的精美,我希望这个考古能够成为一个代表21世纪,起码年这样一个时间段,中国考古最高水平。”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筹备,年10月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带着一批考古队员进入到配置了诸多前沿技术的考古发掘舱,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一场考古盛事由此拉开帷幕。
从物到人的细节捕捉,
彰显独属于考古人的浪漫风华
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的丰硕成果,给予了摄制组丰富的素材,然而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关于考古发掘的大量信息已在新闻传播中释放,作为一部纪录片,如何呈现给观众不同的信息和内容,这成为主创团队面临的一大考量。
“在接手这个任务之初,如何讲好这次三星堆再发掘的故事,并将它与同类型的考古纪录片区别开来,这成了最困扰我的一个难题。”王剑透露,摄制组在跟踪记录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对于考古、对于文物、关于历史文明的一次全新认知,答案似乎渐渐明晰——不仅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