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原来中国的传统吉祥纹饰有这么多
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里,各种纹饰集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它们不但被应用于各类器物,让器物更为美观,更有着很多吉祥的寓意。
卍字纹
镂空万字纹玉佩
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
这是一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
如意纹
如意系指一种器物,梵语阿那律。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也有柄端呈心字形的。以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左右,古时持以指划。和尚宣讲帅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近代的如意,长不过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云形,不过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赏而已。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与“瓶”、“戟”、“磐”、“牡丹”等纵成民间广为应用的“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
开光纹
明开光纹瓷器
开光文又称“开窗”,是瓷器装饰的一种构图方式,即在器物的显著部位以线条勾勒出圆形、方形、菱形、扇面形、云头形或花形等多种式样的栏框,框内绘各种图案,用以突出主题纹饰。此法犹如古建筑上开窗见光,故而得名。南宋吉州窑、金代耀州窑及金、元磁州窑、元代广东海康窑等瓷器上,开光装饰较为普遍。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上更是大量运用开光技法进行装饰,并有所创新。
囍字纹
读作双喜,有时也写“双禧”。原来“禧”字是福或喜神之意,和高兴一词有几分不同,伹写成“双禧”和“双禧”一词则意思相同。喜、禧、囍被民间广泛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纹样。用文字组成的图案俗称“字花”。
囍字,象形兼表义,表义兼表音,看上去简练生动,整体协调,十分美观,且寓意深刻,具有祝福婚姻美满,囍人同心,白头偕老的美好意义。一桩美好的婚姻要靠两个人去用心经营,“喜人喜”的妙处,恰恰在于他把人们内心祈求恩爱幸福的意愿体现的淋漓尽致。
拐子纹
拐子纹常见于清代器物。拐子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子龙的线条装饰显得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
篦划纹
篦划纹是篦纹的一种,用篦状工具划刻出的细密平行线条纹。篦纹是用篦状工具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上刻、压出篦状纹而得名一种装饰纹样。商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用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习惯上称“篦点纹”;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篦纹还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
篦纹产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磁州文化陶器即以篦点纹和弧线篦纹为主要装饰。以后在商代陶瓷器上很少有篦纹,但西周陶瓷器上大量出现。战国至汉代,篦划纹风行,表现手法熟练,线条流畅,极富动感。到了宋元时期,篦纹在瓷器装饰上又被大量采用,尤其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在青瓷和青白瓷土最为多见。工具虽然简单,但是线条纹样变化多端。
带状纹
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为陶瓷器上条带形状纹饰的统称。带状是指其外形为环绕器物的二方连续图案,上下夹以边线。其内容各色各样,包括带状鱼鸟纹、带状网格纹、带状云雷纹、带状曲折纹、带状几何纹等等。
狭义上的带状纹也可专指素面上单一的“宽线纹”或叫“宽带纹”。带状纹可装饰在器物上的口沿、颈、肩、腹、胫等部位,有作辅助性边饰的,也有作纹饰主题的。习惯上多将作为边饰的称作“带状纹”。带状纹主要有彩绘、刻划、镂空、压印等原始表现方法。单一的宽带纹出现较早,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钵,在口沿处饰一道红、黑彩宽带纹,简洁醒目。纹样内涵复杂的带状纹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里多有发现。商周时期及其以后各代陶瓷器上,带状纹的基本形式被传承。元代盛行的多层纹饰是由一道道内容不同的带状纹组合而成的宽阔的纹饰带作为主题纹饰,狭窄的带状纹用作陪衬、分隔和勾边。如江西高安出土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腹部为云龙和牡丹两层宽阔纹饰带,上下配以莲瓣、缠枝菊、杂宝、回纹、连钱等带状纹,共累叠12层之多。而在以后各代,带状纹大都作为辅助纹饰出现。
螺旋纹
形似螺旋的一种陶瓷器传统纹样,也似流水漩涡,因此也叫“涡纹”。在器物成型过程中由于旋削而留于器底的螺旋状线痕,习惯上也称螺旋纹。
广泛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中。表现技法主要是彩绘及刻划。布局有个体纹饰左右排列的,也有四方连续式的。采用黑红二色颜料,以红色为多,有的搭配较为复杂。商周原始青瓷上,常见成型过程留下的螺旋纹。战国彩绘陶上,螺旋纹又成为重要的装饰纹样。在明代前期民窑青花瓷器上,螺旋纹流行,尽管纹饰比较草率,但很生动。
文字纹
一种特殊的瓷器装饰纹样,文字本非图案,文字纹用于瓷器装饰即将文字书写错落有致犹如花纹,或将文字作图案化布局,作为装饰画面的组成部分。 文字纹分汉文、藏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内容有民谚、俚语、诗句、词句、曲句、文赋等等。文字纹用于瓷器装饰始于唐代长沙窑,多在盘心或壶身以褐彩书写如“鸟飞平无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等汉文诗句。亦有于壶腹书写“真主最伟大”阿拉伯文字的。
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等延续这种方法,瓷枕等器物上文字纹较为多见,反映市井商民的生活意识,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等。元、明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盛行文字纹,明代瓷绘上出现阿拉伯文、梵文、藏文,清康熙朝一度流行短篇古文,如《出师表》、《滕王阁序》、《归去来辞》、《兰亭集序》、《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有的配以图画,图文并茂。字体多仿虞世南、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且有真、草、隶、篆、行不同体势。多见于康熙二十年后烧制的青花釉里红笔筒上。乾隆帝喜为宋代名瓷和其他瓷器精品题诗,因此乾隆朝盛行将御题诗书写或刻于瓷器上,更为名贵。
钱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图案呈现为圆圈中有内向弧形方格,似圆形方孔钱,故名。构图多作二方或四方连续排列,也绘作成串圆圈两两相交套合的形象。汉代瓷器上始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褐釉钱纹大罐为代表作,宋、元、明三代较流行。表现手法主要为印花、刻花和绘画,多用于装饰盘、碗的边沿或瓶、罐的肩部或腹部。主要用作辅助纹饰,也有作主题纹饰的。辅助纹样多为单钱二方连续展开,形成装饰带。主题纹样则由钱纹构成整个纹饰格局,并有在圆钱纹的中心填画花草图案的。还有以钱纹作地,衬托主题纹饰的。代表作有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钱纹小壶、明洪武青花钱形锦地垂云莲纹折沿盘等。
云头纹
云头纹玉牌
又称“如意云”,其形状犹似下垂的如意,是一种典型的云纹瓷器装饰纹样。因多装饰在瓶、罐、壶等器物的肩部,也称“云肩纹”;也有装饰在盘、碗的内心部位,称作“垂云纹”。
云头纹始盛于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和青白瓷上。元青花云肩纹内满绘花纹,装饰方法为两种,一种是在白地上以青花直接描绘缠枝牡丹、缠枝菊等;一种是青花海水为地,露白为纹。青白瓷上采用贴花串珠式构成仰垂如意云头纹。明青花瓷虽也流行采用云肩纹,但内涵已经减化。清代则呈衰退之态,云头纹主要作为辅助纹饰,其作用有些类似“开光”。八卦纹
典型的瓷器装饰图案之一。以八组各不相同的,由短线符号组成代表《周易》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图形。相传伏羲创八卦图,八卦分据八方,居中的则为太极图。《易传》认为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易经.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明、清明期景德镇窑瓷器上见有装饰八卦纹的瓷器常与海水、云鹤为伍组成海水八卦、云鹤八卦纹。中国传统纹样之——吉祥纹样、人物纹样、器物纹样篇(部分图片来源于和合玉器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