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男子花10根金条从地摊买了个瓶子,大家说
年的一个傍晚,南京一位古董商人陈新民在街边闲逛,当时街边有不少小贩在摆摊做生意。突然,一个瓷瓶吸引了他,他蹲下身拿起瓷瓶仔细端详后,决定买下它,谁知,摊主狮子大开口要价10根金条!陈新民竟一口答应了。
要知道,当时10根金条对于老百姓就是天价,陈新民掏空了全部的家底。大家都说他被骗了,毕竟一个瓶子能值10根金条?还是从地摊上买来的?
但结果陈新民捡了个“大漏”! 经鉴定,这只瓷瓶是元青花瓷,名叫“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它还有一个身份“天下第一元青花”,是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众所周知,元代的青花瓷瓶世间罕见。年伦敦拍卖过一件元青花瓷罐鬼谷子下山,成交价.8万英镑,换算人民币高达2.4亿,创亚洲拍卖最高记录,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却被估价为10亿人民币!当然我国不允许买卖文物,但足以说明“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价值惊人!
如此名贵的梅瓶,到底什么来历?有意思的是,南京博物馆曾是朱元璋的朝天宫,即百官朝拜天子的地方,那梅瓶与朱元璋有关系吗?先留个悬念,讲下元青花。
元青花瓷工艺精湛,代表了景德镇制瓷的最高水平。那元青花怎么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这就要提到蒙古人建立的庞大帝国-元朝。 蒙古人统一了中原,征服了西亚与中东,甚至打到了多瑙河畔。期间,蒙古贵族发现了一种白底蓝花的伊斯兰陶器,惊为天人。它白底蓝花的外观与蒙古草原蓝天白云的蓝白主色调十分契合,于是元统治者就下令景德镇烧制白底蓝花瓷器。 然而,工匠们怎么都烧制不出蒙古人想要的白底蓝花颜色,后来发现问题在原料上,就从西亚进口青花钴料,将蓝色调运用到瓷器上,终于成功烧造制出了青花瓷! 元统治者欣喜若狂,青花瓷实在太美了,它白中泛青,翠如湖中水,质地晶莹温润如美玉,美感中透着霸气,元统治者被青花瓷彻底折服了!
工匠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没过多久,新的难题又来了。原来元统治者觉得青花瓷个头太小了,将它赏赐给功臣或卖到海外时,脸面不够,也卖不出高价,因此他们想要更大的瓷器。 但当时景德镇烧不出来,因为瓷器越大越容易塌陷。后来工匠们发现了高岭土,将它与瓷石按比例混合烧造,如此烧出来的瓷器硬度大不变形,通透洁白,莹润光洁,因此高岭土真正成就了元青花! 我们来欣赏下梅瓶上的画作“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不受刘邦重用后,在一个月夜跑了,萧何连夜追赶。图中韩信落魄跑掉了一只鞋,萧何策马扬鞭焦躁不安,艄公则事不关己神态自若,人物惟妙惟肖。其艺术巅峰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画作的创作者是谁?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而从仅存于世的9件青花瓷人物画作看,专家有了重大发现,这9件作品(7件海外,2件国内)多处运笔相似,很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
并且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战神为主题的。原来元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仍以掠夺者心态掠夺中原财富,欺诈中原百姓,如此引发百姓反抗,元统治者希望将军们像战神一样打败反抗者,就让画师画了这批元青花以表达期许。 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元青花瓷在海外的存世量远远多于国内?因为元朝镇压百姓的军队需要钱来运转,元统治者就大量外销元青花以填补军费,如此海外元青花就多于了国内。 那“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为何留在了国内?
这就要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年陈老买瓶时曾问过摊主瓶子来历,但摊主闪烁其词不肯说,不久就曝出“南京市郊明黔宁王沐英墓被盗”的消息。因此这只梅瓶极可能是沐英墓里的随葬品,还可能是朱元璋赏赐给沐英的。 朱元璋生性多疑,为巩固皇权除掉了不少有功之臣如常遇春、李善长、蓝玉等人,但沐英例外。朱元璋不猜忌他,还对他委以重任,沐英死后他悲痛欲绝,停朝几日,亲写祭文,还追封沐英为黔宁王。
为什么会这样呢?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一、沐英跟朱元璋关系特殊。沐英7岁时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朱元璋对他视如己出,还想培养他成为接班人,给他取名朱英,倾心抚育,悉心教导。 沐英成长为朱元璋众多养子中的佼佼者,为人宽宏仁毅,居贵不骄,颇有军事才能,18岁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 二、沐英对马皇后和朱标感情极深。马皇后病逝,沐英气急攻心口吐鲜血,数次哭晕过去。听闻朱标去世,哭到呕血,最终48岁病逝云南。沐英对朱家情真意切,朱元璋也视他如亲生儿子。 三、沐英是稳定云南边陲的大功臣。朱元璋派沐英到云南清剿,沐英很快平定叛乱,将云南治理得井井有条,为明朝政权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沐英死后,朱元璋将他的遗体运回南京,厚葬于将军山,并赏赐了很多随葬品,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在其中。 沐王府忠心耿耿镇守云南余年,对祖国巩固西南边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与沐王府第一代主人沐英分不开的。 对于这样一位亲如儿子的有功之臣,朱元璋把价值极高的梅瓶赏赐给沐英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它代表了知遇与信任,朱元璋用心良苦啊。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