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民间陶瓷艺术,材料技术形成的艺术效果,充
从历史止发展至现代,中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民间陶瓷,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本地区或是附近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这些制作陶瓷的原材料,都是在当地容易获得的,而且并不进行比较细致的加工制备,保持着原材料较多的原始特征,所以各地的民间陶器所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成为形成风格特点的因素之一。民间陶瓷就原材料而言,制成的多为陶器和粗瓷,其中也包括所说的土陶、瓦器、砂器和拓器等多种。
原材料一般只进行粗加工,材料本身含有较多的“杂质”,或是含有多种成分。由于地域不同,所含有的成分或“杂质”也就有所区别,因而制成的坯体呈现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质地,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并加以利用,就会出现丰富的艺术效果。就整个民间陶瓷来看,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就某一地区的某一种民间陶瓷来看,原材料的特点,赋予作品以个性,并使备地区的民间陶瓷之间,形成明显的差别。
为了覆盖质地粗糙或色彩深暗的坯体表面,使之更加光滑、洁净,或是为了防止渗漏,增加器具的强度,人们很早便发明了化妆土和釉,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化妆土也称为陶衣.“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覆盖材料,对陶瓷坏体进行化妆。通常化妆土多是呈现较坯体浅的颜色,经过较细致的打磨加工,可以使坯体表面细腻平整,是民间陶瓷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化妆土的应用,本来是一种因陋就简的办法,但是在民间陶瓷匠师创造性的应用之下,化妆土成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工艺材料。
在陶瓷器具上施以化妆土之后,再进行刻划和刮剔出装饰纹样,坯体的颜色和化妆土的颜色的差别,使装饰纹样或是以含蓄的效果,或是以鲜明的对比效果显现出来,具有自然而质朴的美。一般用化妆土刻剔花装饰的民间陶瓷,多施以玻璃质的透明釉或浅色的透明釉。现代北方民间陶瓷中,还继承了宋代北方民间陶瓷中的这种化妆土刻剔花装饰工艺。另外,四川、湖北、安徽等省的民间陶瓷,也有较多利用化妆土刻剔花装饰工艺的。南北各地的方法虽然相近,但由于坯体、化妆土和釉色的不同,艺术效果也有所差别,风格则更是迥然不同。
民间陶瓷的坯料、釉料和化妆土等原材料,都是直接取自于生产地的附近,一般都不进行比较复杂的调配,更多的保持着自然状态,烧成陶瓷之后所呈现的色彩和质地的效果也是使人感到很自然的,不同于精致加工和复杂的调配原料后所烧成的效果。民间陶瓷由于原材料的特点,很自然地表现出粗朴、自然的效果,这虽然不是民间陶瓷匠师们的创造,但却是一种发现和利用,在不断的利用过程中加以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造一—设计制作出实用美观的民间陶瓷。
民间陶瓷的能工巧匠们,所进行的陶瓷设计与制作,比之历史上的官窑或现代化的陶瓷厂的生产制作,相对而言要自由的多。在原材料的利用,造型形式的确定,装饰手法的运用,以及功能结构的处理,都能够较充分地发挥作者的创造性,比较少的受使用者强加给作者“束缚”,这种“束缚”常常是作者所不理解的,却又是使用者刻意追求的,恰恰限制了作者的创造性。
这种束缚表现在清代后期的官窑瓷器作品中是比较典型的,从表面上看,在工艺技术和烧造水平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从根本上去分析,明确地反映出违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且艺术性也是不高的。民间陶瓷与此相比,表面上看来比较粗糙一些,质地虽不细腻。加工制作并不精巧,但功能结构的合理,形体比例的恰当适度,艺术风格之独特清新,远是官窑陶瓷所不能比拟的。
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一切带有创造精神活动的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作者能尽可能多的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或者把这称之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表现在民间陶瓷设计和制作方面,不受一般违背生活的常理和习惯的束缚,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充分发展构思。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创造者们想象力发挥的园地,也是激发创造精神的催化剂。
我认为,民间陶瓷匠师们,不受已有的陶瓷的束缚,甚至超越历史上或是某些官窑已形成的固定格式、方法、观念的影响,在自由创造中形成自己的特点,民间陶瓷在设计和制作上的自由,使得能工巧匠们,利用大自然中的土石为原材料,充分发挥创造精神,赋予土石以生命,以有限的简朴的材料,创造出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民间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