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磨光是紫砂壶通往国外的一道门
“磨光”方法是将烧好的成品紫砂壶进行打磨、抛光,加工好的作品光可照人。此类作品多为外销,今天偶尔见到此类型作品,多为晚晴外销泰国之作,有“贡局”款、“利兴”款。
清据乐宾纳《宜兴陶艺西渐》记载:18世纪早期,欧洲一位十分热爱收藏中国及日本陶瓷的奥古斯塔大帝。他从经济及国家威望两方面着眼,极希望能在欧洲率先生产真正的瓷器,遂大胆聘用一名行迹古怪的术士波格,以实现其理想。波格与齐尔斯通力合作,成功制成一种胎质坚硬、细腻的朱泥器,即所谓的“波格炻器”。
在年3月28日的一个纪念仪式中,波格向皇上宣布了六项重要发明,其中包括仿宜兴的“红色瓷器”。
在年春的莱比锡博览会中,波格首次公开展示其伟大的发明。年5月14日莱比锡报章中有一段报道:“有以下数类器皿出售,第一类是各式餐具,如壶、茶、杯……一些作品泥色呈现暗红及鲜红,有些胎质坚硬而富于光泽,打磨工细,可与宝石相比……第五类是比较便宜的器具,有点像东印度的陶器(即宜兴陶器),独特含蓄的外形却自成一格,看来比较像红蜡而不像泥,而且特别坚固耐用,如果加以修饰及打磨,可媲美东印度陶器。”
报道中便宜的器具,若加修饰打磨,会更接近东印度的典范。由此我们可知,磨光的宜兴紫砂壶,此时已运往欧洲,而年,即康熙四十九年。亦可说明,用磨光方法装饰紫砂壶,在康熙朝中后期就已出现。
晚清外销泰国磨光壶,大多都在壶嘴、壶钮、盖沿上镶嵌金边或其他金属装饰,以增加异国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