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中医大家徐文兵饮食滋味整理笔记05

发布时间:2024/1/26 14:49:18   
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水是生命之源,一般人如果不吃饭,七天会死,但如果三天不喝水,也会死。这就是饮的重要,但饮不仅仅包括水,它还包括汗、浆、液等。它们存在的形态不同,对人的作用也不同。针对不同的人,喝什么不重要,喝进去发生了什么很重要。

《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饮的总括。

胃为水、谷之海,很多人的胃摸上去是冷硬的,这是长期冷饮的结果。

形寒饮冷伤肺。

碳酸饮料,可能带来邪气入胃。饮本身是阴,需要用阳去平衡,喝相对不阴的就省点阳气。

水道是三焦,肺能推动气体在细胞间流动。稀薄的叫津,粘稠的叫液。

水有水质、水气、水势、水毒。

水质,碳酸钙的含量决定水的硬度,所以泡茶讲究用泉水,软水。硬度越高的水阴性越大。

水气,是推动水运动的内在的力量,气越足的越好,中医称之为活水。如流动的,河水、江水等。泉水最好。井水偏阴、寒、沉降,如果做一些滋阴的事情最好,可以炖阿胶、腔骨、骨髓等。最忌讳喝刚打上来的井水,最寒。

泉,是能喷涌出于地面之上,如果能在山上喷涌出来,是最好的,是山泉水。转化水气的方法,烧开。甘澜水,扬之千遍。

汤专指开水和热水,所以古人热水叫热汤。汤的好处在于,减轻了胃的问题。

喜欢喝热汤的人,阴寒太重,这种人光靠温度改变阴寒是不够的,必须要在汤里加辛温的药材。

汤的基础上诞生了饮,饮是用汤浸泡,喝析出物。喝茶叫饮茶,中医特别讲究,同样的药如何吃,如何喝效果不一样,饮的气是清的,是上浮的。所以病在上取饮,病在下取液。

喝水可能喝进去就漏了,喝植物的汁会更容易吸收。中医抢救阴液枯竭的人,用榨汁的方式。

麦冬生津液的功能特别强。

外感好了,没有邪气,但是出现胃液干燥的情况下,用牛乳饮。古时候牛奶是药,现在的人把药当饭吃。要煮开了喝。养胃阴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热,喝一些汁完全是阴上加阴,直到喝坏。

现在果汁的保鲜是靠防腐剂解决的,古代人梨不见犁,但是现代技术可以让你在春天也能吃上梨。这么吃,就会压制春天的生机,会死于肝病。有些汁,要自己嚼,现在的人懒的都不嚼了。

浆,水米相将,发酵过,呈酸味,经过发酵的东西最容易被人消化。陕西有一种面叫浆水面,面汤放在阳光下发酵,然后用这个汤煮面,吃起来口感很好而且助消化。北京著名的小吃豆汁也是。

液是水和肉的交融,是粘稠的,渗入空窍,留而不行。液需要很好的介质,传达热量。所以一般用砂器、陶器。液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必须是溶于水的东西,否则留在体内会形成痰浊瘀血。孕妇产后喝鸡汤,营养在汤里。

液浓缩就成了膏,比膏更浓缩,更硬的是各种胶类药。胶,最好方法是烊化。还有一种方法是打碎用黄酒泡,再蒸。

糜,事先把种子打碎了用水煮,粥,是直接把种子用水煮。糜粥自养,是耗损最少,最养人的食材。反对粥里面乱加东西,比如皮蛋瘦肉粥、鱼片粥等等。北方本味或者偏甜的粥,对北方人的效果好一点。真正的粥是熬到融合状态,最养人的米精一定要喝掉。

敲骨吸髓,蟹膏蟹黄、鱼籽属于这类,完全蒸熟没有滋阴效果,生吃也不行,最好是吃发酵或者腌制的。

课堂上内容大致如上,以下是读书笔记。

第五章《饮食饮食,缺“饮”不可》

水跟水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什么海水不能喝?海水中含有很多氯化物杂质,比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等,因此,海水是不能喝的,而且这种杂质含量越高,对人体的伤害就越大。

饮水第一要讲究“水质”,普通水(就是我们日常所喝的陆地水)的水质,在饮用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碳酸钙的含量,还有一个就是氟的含量。

总喝一些硬度很高的水,第一会破坏胃酸,第二会导致结石病的发作,而绝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可以补钙。山西人爱喝醋,因为那儿的水碳酸钙含量太高了

我们常喝的水,哪些是死水,哪些是活水:饮水第二要讲究“水气”。我们现在经常接触到的水有以下几种:第一个是矿泉水,第二个是麦饭石水,第三个是纯净水,第四个是蒸馏水。这些水在我看来都属于死水。

那么如何区分死水和活水呢?先知道水气是什么,水气就是推动水内部运动的力量。所以水气越足的水越好,中医称之为“活水”。

井水与泉水喝了好不好?对大多数人而言,泉水是最好的水,因为泉水是阴阳平和之水。

天水能喝吗?水气比较清的是什么?雨水、雪水一-天水。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而且是指古代的雨、雪之水。

如何喝到相对干净的水?首先是要把它烧开(最重要)。必要时需进行沉淀,就是放点儿药物进去,让它把那些悬浮物沉降下去。制成甘澜水,就是让水得气。

喝水一定要喝活水。

本章未完待续,以上内容如有侵权,请速告知,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3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