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春光,沿着蜿蜒的公路进入马站三联村。路边红粉樱花与绿林为沿途景色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恰似平淡生活中转角处的惊喜,让人蓦然从心底生出对未知的渴盼来。穿过迎人门,村庄近在眼前。走进村子里的制陶人家,很快就被那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陶器所吸引。在明暗交替的木屋中,孙师傅正熟练地做着客人新定制的酒壶,细腻的土经过他的手塑造,逐渐有了器皿的样子,一排排整齐罗列在案板,太阳光穿过木门,自然的倾洒在刚塑好型的酒壶上,折射出细腻柔和的光泽,不禁让人心生温柔,想真切体验在自己手里泥土“成器”的样子。在屋子里一角,孙师傅家放置着一些让客人体验拉胚塑型过程的机器,选一个坐下来,要来水和泥巴,打开机器,在转动的圆盘上进行创作。这些精心挑选的泥触感温润有粘性,手伴随着机器的转动勾勒出自己所想的器皿模型,慢慢塑造,细心融合,看着一坨泥巴经过自己的手塑造出工艺品的过程,内心充斥着难言的激动,即便做出来的陶器有些粗糙,造型歪扭,丝毫影响不了第一次制陶的成就感。好的工艺品,需要耐心与专业,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孙师傅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从分选土,到搅拌、塑型、施釉和烘焙,一件成品的诞生需要经历72道工艺。“这些都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手艺,现在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啦”他边做着手中的活计边说道。“以前我们整个村子都做土陶,随时都是热热闹闹的,采买的人也很多,那时候生活用品需求量大嘛”说起曾经的岁月,孙师傅口中满是自豪,他朴实的脸上露出纯粹又亲和的笑,像碗窑这个地方很多的手艺人一样,默默坚守着初心,传承着这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最质朴坚韧的美通过器皿传递到各地,让我们有源可塑。腾冲马站三联村碗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时期,陶器制品随着时代变迁,从生活到艺术,见证着人们生活及审美的改变。在物质繁多的今天,有新生亦有沉淀,碗窑土陶与时俱进,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增体验项目,让参与其中的人懂得作品的珍贵,也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力量。许多人慕名而来,为体验、为陶艺,也为这个地方古朴宁静的生活氛围,村落人家绵延相依,石墙老树深情守望,时光于此脉脉含情。离陶艺人家不远的凤仪寺,镌刻出日色沉淀下来的美。寺中鳞次栉比的建筑、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似是一幅古朴娴静的画,让人立于当前,忘了外面的俗世喧嚣。一门之隔,两个世界,凤仪寺立于村中,却远离了村子的繁忙喧嚣,只静默又虔诚地流转日色,透过炉内的袅袅青烟,寂静轻盈的生活,无负累、无妄念。寺院里有一个专门放置陶艺品的小展厅,施釉的无釉的各有特色,在这一方清净之地,工艺的华美与朴素被更好的诠释,人们通过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心境下的工艺品,都是生活的写照。繁忙的生活需要按下暂停键,去感受、去触摸、去发现那些人间值得的美好,碗窑土陶的艺术与生活,就是行色匆忙的人世中,值得浅喜慢品的一笔。文图:屈玉蓉责任编辑:杨耿耿杨荣华主
编:张婷婷总
编:姜家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