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博物馆里的文物长毛了别怕,是它太咸
极目新闻记者戎钰
“有的文物身上有毛毛,让我给它去毛毛……”这两天,不少网友都一边哼着改词版网络神曲,一边饶有兴致地研究着陕西乾陵博物馆文物“长毛”的事儿。
原来,近日有网友在参观乾陵博物馆时发现,两件陶制人俑的身上竟然长满了“毛毛”,宛如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这是古老文物变了异?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周松峦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博物馆文物“长毛”是极特殊的个案。
这身“毛毛”有点咸
从网友发布的照片来看,这两件陶制人像从头到脚都被覆盖了一层“绒毛”,已经无法看到人像原本的表情和造型细节。有网友开玩笑说,“怎么回事?这毛茸茸的样子居然还有点可爱呢!”周松峦主任也看到了这些照片,据他分析,陶器文物一般不太可能长毛,照片里的这种情况应该是文物出现了“盐析”现象。
所谓“盐析”,通俗来说就是文物本身含有盐分,当文物存放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发生明显变化时,文物就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盐析出、表面结晶的现象。
据周松峦介绍,这次的“长毛”是极特殊的个案,也并非所有的陶器都会出现“盐析”,比如,有的陶器本身并不含盐分,又或者这个陶器在入馆收藏前进行了脱盐处理,“像湖北省博物馆也有很多陶器在库房存放,只要确保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工作人员经常去做巡查,一般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拥有万粉丝的文博界大V“医院”也在网上答疑解惑,称这两件文物应该是“吸收了地下水的可溶性盐”,但在博物馆展出前又没有经历脱盐处理,所以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盐分慢慢从陶器内部析出,引起器物表面结晶,影响了彩绘陶表面的色彩。
“医院”还建议,虽然“盐析出”是一种病害,但这两件文物身上形成的晶体分布均匀,纤长纯净,是一件少见的“盐害”标本。若能控制好温度、湿度,在确保它们不再加重病害的前提下,倒也可以成为一件难得的特殊展品。
两件文物已经在“脱毛”
6月16日,乾陵博物馆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馆方已经将这两件“长毛”的展品撤离展厅进行保养,并邀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会诊。专家组认为,陶俑出现此类现象与墓葬埋藏环境有关,初步判定陶俑表面白色绒状物为“可溶盐析出”,“为明确病害原因,专家将进一步进行科学分析检测,及时启动病害治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
看到馆方回应,不少网友还有些失落,“这就脱毛了?还想着以后去博物馆看看‘长毛版’的人俑呢!”
尽管网友并未过多苛责博物馆方面,但多位文博界大V都在社交平台上提到,“盐析出”现象并非一夜之间出现的,可见博物馆在馆藏文物的实时监测、环境评估、风险管控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一位网友更是分享了自己3个月前所拍摄的其中一款“长毛”文物的照片,照片显示,3个月前这件文物就出现了结晶现象,“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每日都认真巡查这些文物,怎么会看不到这么明显的问题?”
对此,周松峦表示,每家博物馆都应该对馆内文物负责,定期巡查、动态监测都是基本要求。他同时也提到,博物馆方面要加强文物保护力量,让更多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加入博物馆事业,为珍贵的文物配备更多的“文物医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