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分析山东岳石文化遗
从群舒、徐国、蒲姑地望入手进行探究,通过运用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知识论证蒲姑与群舒、蒲姑与徐国、淮夷与徐国、群舒诸势力之关系,实证它们即为同一势力之变迁。尔后,笔者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分析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对群舒与徐国故地出土青铜器群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在器制、造型、纹饰上存在诸多相似,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陶器风格传承于群舒与徐国青铜器冶炼工艺,山东岳石文化与群舒、徐国土著文化融合,便塑造出了兼有海岱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徐舒青铜文化特征。最后,通过对安徽舒城九里墩墓出土龙虎纹鼓座铭文“(余以)□于东土,至于淮之上”的释究,证明群舒、徐国部族周初从山东岳石文化区之蒲姑南迁至江淮之地的史实,至此,笔者认为徐国、群舒是由蒲姑故地迁徙至江淮之南立国的。
顾颉刚先生在《徐和淮夷的迁、留》一文中考证认为“潍水即古代的淮水,淮夷的最早根据地就在那里,后来淮夷的一部分由山东南迁到江苏、安徽和河南,并导致了当地水名的更改,徐舒文化多被认为是淮夷文化的一部分……”,顾颉刚先生认为淮夷故地即山东潍水,先生文章意在说明淮夷族群最早生活在山东半岛地区,徐、舒本为一源,徐国于淮夷中势力最强,徐旭生教授又说群舒诸小国是由淮夷分裂而出的一部分,徐中舒教授则说蒲姑与徐舒姓氏“嬴”与“偃”古音旁转,蒲姑即徐国,徐国即群舒。本文将山东蒲姑城附近岳石文化(时间约为商代末)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与徐国青铜器、群舒地域特征青铜器群牺首鼎、曲柄盉、小口鼎等进行考古类型学对比研究,并罗列徐舒青铜文化中的纹饰,意在探明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牺首鼎:邳州九女墩三号墓葬为徐国贵族墓地,出土了牺首鼎1件,曲口,附耳深腹,三蹄足,兽首,圆目凸出,有角,兽嘴无孔,无流,角上有羽翅式兽体卷曲纹,颈处饰绳纹,腹部有蟠蛇纹。芜湖柳春园墓出土牺首,1件,圆垂腹侧作兽首状,无流,扉棱作兽尾,折沿,三蹄足,双目凸起,犄角呈扁平状,前足饰蟠龙纹,身部饰鳞纹,腹部饰夔龙纹。甗: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有陶甗,尖足,三足立,深分裆,连体甗。绍兴坡塘06号墓出土青铜甗一件,口微敛,方形双耳,耳端外撇,甑腹外饰勾连蟠璃纹。
安徽黄岭出土连体青铜甗一件,甑鬲连体,立耳,直口,弧裆,三足空心,甑体腹部饰两道凸纹。豆:山东岳石文化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陶豆2件,豆盘呈盆形,直口外敞,弧腹,圈足。邳州九女墩三号墓出土陶豆4件,豆盘呈盆形,直口外敞,弧腹,低圈足。安徽燕山墓出土圈足豆,敞口,平沿,束柄,蜷腹,圈足外撇。盘: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陶盘,平底,外形近方,无纹饰,薄口。邳州九女墩出土5件平底盘,无足,方折沿,斜肩,弧腹,腹饰绳纹。六安燕山墓出土附耳圈足盘,方唇,直口,窄沿,圈足,附耳圆折向上,浅直腹。小口鼎: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有陶鼎,折口略向外,圆腹,凸底,袋足,三足立。
绍兴06号墓出土汤鼎1件,圆肩,直口,平底,腹壁饰一周圆涡纹,鼎壁上部饰蟠璃纹,下部饰倒三角形蝉纹,有盖,立耳。舒城河口墓出土小口鼎1件,口微敛,腹鼓起,穿耳,耳微外移,圜底,三蹄足,半环形纽,腹上部饰窃曲纹,耳饰点线纹,盖饰蟠带纹。尊: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陶尊1件,直口,三段式,有突出扉棱,鼓腹,弧形、底圈足。绍兴06号墓出土青铜尊1件,三段式,高颈,斜肩,扁鼓腹,高圈足,颈下端与圈足饰锯齿纹和交连云纹,腹中饰有连珠纹、兽面文、细线纹。六安燕山墓出土凤纹尊1件,口呈喇叭形,束颈,垂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凤鸟纹,腹身与圈足饰凸弦纹。盉(鬶):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出土陶鬶1件,三足,鸟嘴形流,上扬,细鋬,呈绞索形。绍兴06号墓出土1件甗盉,上部为甑下部为鬲式盉,甑口微敛,带凸棱,甑上饰蟠璃纹与三角形垂叶纹,有盖,设环形纽,盉前端有流嘴,胎壁薄。铜陵市金口岭出土1件盉,有鋬,带流嘴,袋足,口下饰勾连云纹,肩部饰窃曲纹,足饰夔龙纹。我们发现属于徐国遗族绍兴06号墓出土牺首鼎与群舒地域柳春园墓地出土的牺首鼎首部极其相似,均无流,这种兽首鼎在徐、舒之外地区很少发现。另山东岳石文化遗址、绍兴06号墓、安徽潜山黄岭墓出土的甗均为连体甗,深分裆,它们之间的风格设计应存在传承关系。
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豆造型也与江苏邳州九女墩三号墩出土A型豆造型很接近,均为盆形盘,三个地区的豆均有圈足,这可谓一个文化传承因素。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盘与江苏邳州九女三号墩墓出土青铜盘造型也很接近,均无足,平底。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三足陶鼎与绍兴06号墓地出土小口鼎均为圆腹三足鼎,特别是绍兴06号墓与舒城河口墓出土小口鼎均有纽盖、立耳这些共同点。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陶尊有扉棱,略鼓腹,低圈足,其他两个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尊也属于低圈足,三地出土的尊均为三段式,虽然有局部变化但整体风格接近。笔者将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陶鬶与徐国、群舒两地出土青铜甗形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均有流嘴、细鋬,似甗似盉,三足立,鼓腹。绍兴06号墓出土青铜甗形盉与金口岭遗址出土青铜甗形盉造型、风格相似,只是腹部纹饰存在一些差异。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区出土的陶器与徐国、群舒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在造型风格上存在传承性。
年安徽省考古工作队在舒城九里墩发现一座春秋古墓,经过发掘出土器物18件,有大型甬钟、蔡侯戟等青铜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为一件青铜鼓座,鼓座刻有铭文15字,经过学界陈秉新、曹锦炎、何琳仪等专家、教授研究,现将此鼓座命名为“晋鼓”。此“东土”笔者认为即“东夷之故土”,东夷本土著于齐地半岛,周公东征“蒲姑”“商奄”,东夷部族被迫南迁之淮河流域,则两周时期又被称为淮夷,徐国为淮夷中一强大部族,前文徐旭生教授即认为群舒实为徐国沿淮河南迁途中分离出的一部落。此句铭文大意即释“‘余’即“舒’群舒由齐鲁之地,迁徙至江淮流域”。
结语我们便明晰徐国与群舒故地在山东半岛,因周公东征“蒲姑”,最终南迁至此。